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沈渭滨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长期来,由于社会史研究的,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
 

      长期来,由于社会史研究的偏废,史学界对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整合研究是很不够的。20世纪80年代以前,绝大多数的论著,丛集在政治史方面,诸如:革命派的形成、革命小团体的组建、同盟会的成立及其纲领、革命派和立宪派的论战、清末立宪运动、反清武装起义、保路运动、会党、新军、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以及若干历史人物的评价等等。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社会史研究的渐趋复兴。学者们开始注意于辛亥革命时期社会思潮的转变、民族工业与资产阶级的形成及其活动、农业经济的变化、商会商团和学界社团的研究等,但是这些分属于社会史领域的各方面问题,研究成果大多是个案的,整合性研究不多。据林增平等先生主编的<辛亥革命史研究备要)书所收<辛亥革命研究论文目录索引f 1949 -1990)浇在全部25个大类中,没有社会结构或社会转型这样的类目;整合性论文,只在“综合’类中收列了李时岳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演变和辛亥革命)下篇②。正是由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稀少。致使辛亥革命史研究的权威学者撰写的“研究总述”中,无此评论。  

 90年代起,学者们开始从社会变革与时代中心的角度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对传统的以1840年作为中圉近代史开端和以1919年作为中国现代史起点的观点,提出了质疑。有人认为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样一个完整的概念,它正式形成的标志。应以辛亥革命比较合适。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革命手段冲击了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引进了西方政治文化模式,应该成为中国现代史的开端睨可惜,这些质疑未能得到研究者的广泛回应。但不少研究者的视野。确实较多地转向了诸如商会史、市民社会、士绅阶层、绅商等社会群体方面的研究。并出版了一批研究成果⑥。与此同时,对于孙中山与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研究也引起了更多重视,上海、广东等地,都曾以此为主题举办过学术讨论会。从已发表的会议综述看,学者较多注意于孙中山关于社会变革的理念、思想、计划、方案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影响,而对社会变革本身的考察甚少哦可以说,无论是辛亥革命史或是孙中山研究,真正从社会结构和社会转型方面作研究的论著并不多。  

 有鉴于此。我尝试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变迁的视角,来讨论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意义。并由此估量这场伟大革命的历史地位。

                        (一)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主要表现为社会结构的变迁。这是一个延续和发展的长时间运作过程。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木平衡和文化位势参差不齐,全国的变迁过程显然不同。其中,东南地区在辛亥革命后的变化。最得风气之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