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6)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沈渭滨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长期来,由于社会史研究的,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

  社会群体的结构性变化,在东南沿海城市中尤为明显。由近代工商业者形成的资产阶级,从事机器生产的产业工人和出卖劳动力的城市贫民,组成了新型的市民社会。人们再也不以“士农工商” 作为社会群体分野的界别。即使在市民社会中,各个群体的构成,也与晚清时代有了明显变动: 

  民国时代的商人,已经不再是由经营传统商业的行帮、业帮各商为主体,而是以经营洋布、洋百货、洋五金、西药、颜料等进口商品的新式商号为主体-30年代,福建厦门的城市商业己形成品种较为齐全的规模,船头行业、寿板业、洋洗业、汽车业等都是从业人数颇多、资本额占优势的行业。与新式商业及新式商人地位上升相适应,商人组织也从传统的行帮迅速向同业公会方向转化。

   商人中,原附丽于商界的近代工业企业和金融业的投资者,逐渐以工业资本家和金融资本家的身份脱颖而出,成为资本家阶级的主体。而从晚清时代出现的买办,到民国时代已经成了资本家阶级中令人注目的人物。买办商人在工商业的投资大都属于华资企业⑨。他们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广泛的中外商业交往网络,组成了资本家中一个新的社会阶层。这在晚清是难以想象的。   

晚清时代士群,到民国时代,不仅“士”的名称已逐渐消失,代之以“知识分子”这个新的称呼置而且他们己丧失了传统意义上的作为一个独立群体的地位,成了依附于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一个阶层。   

晚清时代的“工”,主要由从事各行业的手工业主和受雇于衍东的雇员所构成。但民国时代的“工界”,习惯上多指出卖劳动力的产业工人、码头工人和各业雇员。其中,尤以产业工人构成了‘‘工界’的主体。他们因受资本家剥削。既无恒产又生活艰难而处于社会底层,被指称为无产阶级。为要求提高工资和改善劳动条件,他们经常以多种方式与资本家作斗争。这种斗争,成为市民社会中常见的紧张、动乱的因素之一。如果说,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缺乏如同西方那样的阶级意识和等级分野,那么,从辛亥革命后的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已经无可争辩地有了阶级和阶层的事实。由此,社会矛盾也由传统的地主与农民的斗争转化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抗占主导地位了。 

  值得注意的另一个变化,是由“臣”而‘官”。由于君主政体被共和政体所取代。“臣’连同君臣观念丧失了存在基础。作为君主专制政治运作工具的“臣”,本是一群非专业化的士子科举入仕后所组成,而辛亥革命后的共和政府,则越来越依靠专业化人才担任各类职司实施运作。这样,“政治资源’的储备与流动,冲破了传统科举取仕的狭窄途径。从新型的社会群体乃至阶级阶层中获得了充分来源与流动活力。官员的出身成份多元化了,职业化了,阶级归属也比传统的“士”群显得明确清晰了。如果说‘朝伐国家”形态里的“臣”,是‘士”的一个特殊类别,那么服务于“民族国家”形态里的政府官员,真正构成了一个专业化的职业性的官僚阶层。所以,卣‘臣”而“官”,既是传统的延续,又是辛亥革命后社会群体结构变迁的产物。  

 济结构方面看,晚清时期,东南地区自然经济的分解过程和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发  c耸差主纂要{它地区在时间上要早,速度上更快。规模上大得多。虽说自辛亥革命起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变动尚未到来,自然经济在全国仍占主要地位,但不能因此低估辛亥革命对中国经济结构变迁的积极意义。    首先,辛亥革命加速了社会重商主张向社会思潮转化的趋向,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早在19世纪60 -70年代已有重商主张的呼吁,中经洋务运动和甲午战争后的办厂实践,重商始终未能形成社会思潮。清末“新政”虽有奖励工商实业之举,民族工业亦有初步发展之象。但清王朝重农抑商政策和观念仍未根本改变。据统计,自1872-1911年,全国历年设立厂矿仅521家,资本、总额约1.6亿元唿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实业发展的政策、法令,并在中央设立实业部,要求各省成立实业司,确立以‘‘振兴实业’为民国建设急务的治国方针,极大鼓舞了国人发展实业的思想。民间兴起了许多实业团体,如1912年1月,在上海成立了“中华工学会’,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实业学会’。2月,上海成立‘中华民国商学会”等组织。类似的实业团体,在东南地区沿海城市和内地所在都有。重商主张终于在推翻清王朝后汇成了“实业救国’的社会思潮,推动着国人的投资办厂热情。1913年,全国设立厂矿数达1378家,较辛亥前增长1.5倍以上。其中,东南地区尤其是上海的增长最快:1911年上海新设工厂仅9家,1913年新设29家,超过2倍以上。其后,由于实业思潮的进一步发展,民族工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外国资本无暇东顾的有利环境下。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东南地区也正是在这爪‘‘黄金时代’才真正形成了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以近代工商业为主体。以外贸内联为纽带的经济区。显示出强大的辐射力。 

  辛亥革命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在东南地区沿海城市表现得尤为明显。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上海在开埠前。作为一个埠际贸易的昙级港口城市。一直以沙船航运、土布贸易、钱庄汇兑为三大产业支柱,其中沙船业尤执牛耳。开埠后,上海迅速崛起,以外贸为中心,近代航运业取代了传统沙船业;近代工商业化解了传统手工业和扩大了商业经营范围:房地产业、城市公共事业等发展迅速,虽说百业兴旺,但产业结构序列尚未成型。辛亥革命后,经历届政府治理,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上海形成了以商业、金融、工业为序列的三大产业支柱,显示了号称“东方巴黎’的大都会风姿与雄厚的经济实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