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7)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陈国庆,乔志强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辛亥革命是20世纪初中国,论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

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集中反映。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的转型,必然会带来思想文化的变革。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必然要被以科学、民主、自由为主要内容的近代思想文化所替代。思想文化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辛亥革命有力地促进了这一层面转型的历史进程。有的学者在论述这个问题时,特别指出:“当辛亥先驱们把根深蒂固的专制帝制打倒在地,把高高在上的皇权连同神秘莫测的神权一同捅了个大窟窿,其解放思想的作用及其历史功绩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专制帝制的覆灭意味着对儒学三纲之首和传统等级制的彻底否定,意味着芸芸众生那些整天忙于磕头的脑袋和应酬跪拜的双脚同时碍到解放,它们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和走路,” 有的学者就辛亥革命后一系列的复辟事件,认为辛亥革命并未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从而对辛亥革命于思想文化转型的历史作用提出质疑。这里,我们且不论民主共和观念是否真正深入人心,单就思想文化转型而言,应该说辛亥革命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相对于社会政治体制、经济基础的转型,思想文化转型的过程显得更为漫长和艰难,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有深厚传统文化积淀的国度,表现得也就更为突出。  

 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来形成的超稳定社会结构,滋生出申华民族保守拒变的文化心态,它强调守旧、崇古、承继、延续,造就出特有的根深蒂固的文化惰性。而且,长期的君主专制统治,形成人们尊崇权威的政治心理。尊贵无比的天子,一旦突然消失,必然会使一部分人顿感政治失重,从而引起思想混乱。所有这些,都成为思想文化近代转型的无形阻力,要消除这些阻力,绝非短时之功可以奏效。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会发现辛亥革命对于近代思想文化转型,其贡献是突出的。辛亥革命之伟大,在于它不仅仅推翻了一个王朝,而且由于它使得一切恢复帝制的尝试,都只能成为昙花一现的丑剧。

    此外,辛亥革命还促进了社会风尚由旧到新的变革。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形成了各种风俗习尚,由于受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和宗教迷信思想的支配,其中某些部分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落后性,成为阻滞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包袱。民国初年,经过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教育和急风暴雨的革命洗礼,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一场扫除恶风陋俗,荡涤污泥浊水的运动。革命派用民主、科学、人道的新风去替代那些专制、迷信、残暴的陋俗。主要内容包括断发易服,废除跪拜之礼和“大人’,、“老爷”等称呼,兴女学,禁缠足,倡女权等。这些措施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双上通过对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考察,我们认为,社会转型是一个多层面的,包罗宏富的社会巨变过程,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内政治、经济发展、历史文化传统和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近代内忧外患交织,中西文化冲撞融合的历史特点,决定了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进程必将是一条满布荆棘的艰辛之旅。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其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不失伟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