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4)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陈国庆,乔志强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辛亥革命是20世纪初中国,论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

中国史学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严重受到政治形势的干扰,片面强调阶级斗争,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判往往以家庭出身、阶级地位、政治派别的历史成见简而化之。对清末新政的历史评判也曾受到这种贴标签的简单f七研究风气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思想解放的逐步深入,学术界对清末新政所带来的近代社会转型采取不承认主义甚至批判态度的做法已经不合时宜,但有些学者在此问题上的态度似乎又有些“矫枉过正’,。例如,为辛亥革命中断清末新政感到惋惜,并因而对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加以否定,认为“辛亥革命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打倒了皇帝,又没有创造出新权威”,因而“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有的学者公开提出“辛亥革命是搞糟了”的观点,在学术界产生一定影响,也有学者著文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这些一反传统定论的观点,值得我们深思。但我们以为,从一个极瑞走向另一个极端并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考察,都应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中。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社会尤其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我们应把它放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进行评价。不能因其中断了清末新政,而新政又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转型,就依靠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对辛亥革命大加责难。其实,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视角,我们发现,辛亥革命中断了清末新政,却并未中断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  

 辛亥革命从酝酿到爆发,经历了一段较长的历史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说,辛亥革命的酝酿与整个清末新政相伴随,因此必然会对新政产生较大影响,甚至可以认为清末新政是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压力下而发生的。这也表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历史逻辑规律。从这个角度讲,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清末新政因于清廷内外交困的统治危机,可以说是在立宪运动和革命运动的软硬夹击下启动并逐步深化的。有足够的历史资料证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各类活动对清末新政的实施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轰动一时的戊戌变法运动的夭折,谭嗣同等六君子的鲜血终于使孙中山等~批有识之士醒悟过来,他们对清廷彻底绝望,义无反顾地走上以武装革命推翻清王朝的道路。这是众所周知的。 

  对外战争的屈辱失败,清政府被迫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最终受难的还是广大人民。为转嫁战争赔款,清政府的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捐税之多,无孔不及,所有柴米、纸张、杂粮、菜蔬等项,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不捐’, “凡百货什物均要抽捐,肩挑负贩,无不纳税。”各级官吏横征暴敛,趁机勒索,因此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普遍反抗,民变不断,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孙中山等人抓住时机,发动了一系列的起义。同盟会成立不久,众多会员怀着推翻腐朽皇朝之志,“各回本省,鼓吹革命起义”当时,“江西、湖南、山东、甘肃到处乱机峰起,皆彼党(指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所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