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陈国庆,乔志强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辛亥革命是20世纪初中国,论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
 

      辛亥革命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的划时代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进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历史影响。本文运用历史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理论与方法,试图将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置于社会转型的动态历史过程中进行考察与剖析。

    一、清末新政——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十年 

  从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出发,所谓社会转型一般是指包括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思想文化以及社会成员价值观念等诸多因素在内的社会整体发生巨大变化的历史过程。众所周知,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始于19世纪60年代,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洋务派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出于自救目的,发起以引进军事装备,学习西方机器生产和先进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相继创办了一批近代意义上的军用和民用工业,加快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社会经济结构开始由自给自足的传统自然经济向以工业化为主体的近代经济转型。为培养洋务人才,洋务派还创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并派员出国留学,对社会思想文化层面的转型起了促进作用。但由于守旧派的阻挠和“中体西用”原则的束缚,洋务运动的三十余年间,中国社会的近代转型历程缓慢且艰难。甲午战后,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从西方搬来君主立宪的国家学说,试图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政体,但这场温和的变法运动,最终为守1日派所镇压,如昙花一现,随即烟消云散。中国社会的转型尤其是政治体制转型的绝好契机就这样丧失了。

   在血与火铸就的灾难与屈辱中,中国厉史进入了20世纪。经历了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王朝因“彻底而全面地败于西方”而处于风雨飘摇的统治危机中,清政府被迫作出了改革内政的抉择。1901年1月29日,慈禧不顾亡命之劳,匆匆下诏谕令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使臣,各省督抚等官员“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如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通限两个月,详悉条议以闻。”[1] (P944)历时十年的新政序幕由此拉开,直至191 1年清王朝覆灭。清末新政改革,无论广度还是深度都超过了此前的洋务运动,并部分实现了戊戌维新所倡行的内容,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