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3)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陈国庆,乔志强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辛亥革命是20世纪初中国,论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

  其次,清末新政促进了中国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向资本主义近代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迫于“库储一空如洗”的财政困境,清政府开始对经济政策进行改革,奖励发展实业。1903年7月,在清朝中央成立商部,表明政府对实业的重视。商部先后颁行《商部章程》、《奖励公司章程》、《商人通例》、《公司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等一系列法律文件。这些法律条文尽管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在实施中也未能得到有效贯彻执行,但它却为工商业者的经营管理活动提供了某些法律上的依据。重要的是通过明文法的形式,使得公司制这种现代企业的经营方式得以初步确立。如《公司律》规定:“凡凑集资本共营贸易者,名为公司”,“凡设立公司,赴商部注册者”即为合法。)相对于洋务企业的官办或官督商办等形式,公司制无疑是近代意义上的企业运行组织。清政府还对民办企业实行奖励政策,“凡有能办农工商矿、或独立经营,或集合公司,确有成效者,即予从优奖励。”以而为民办企业创造了较为宽松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刺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新政期间,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新设厂矿的热潮。仅1905年至1910年间,资本在万元以上者就有20家,共拥有资本7 525 5万兀)由上可见,清末新政在客观上促进中国社会经济主体、经济运行体制的近代转型。 

  第三,随着政治体制和经济结构的初步转型,清末社会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也开始发生一定变化。支撑中国传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思想基础是以“三纲八条目”为主要内容的儒家学说。清朝统治者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竭力维护封建的“道”和“本”,其不得已而为之的废科举等教育改革,目的也是想造就“尊崇孑L教,爱戴大清国”之人。[6](P253)由于科举制的废除,新学堂的举办及青年学生的出洋留学,使一批区别于传统的新型知识分子群体开始出现。他们把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西方的自由民主思想介绍到中国,促进了民族观念的更新和新旧势力间的思想分野,对于思想文化的近代转型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当然,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所限,这场改革并不彻底,改革的成败也因旧人办新政而大打折扣。但时隔近一个世纪之后,我们用全面而又理性的态度客观地看待这一动态的历史过程,就不得不承认1901年至191 1年间的新政改革,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组成因素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重要十年。

二、动态历史过程的辩证分析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