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民主政治的创试(3)
辛亥革命网 2011-03-18 00:00 来源: 作者:廖大伟 查看:
第四,关于政府行政各部。行政机关设立外交、内务、财政、军务、交通5部,各设部长1人。各部所属职员编制及其权限,由部长规定,经临时人总统批准施行。
第五,附则。临时政府成立后,六个月内由临时人总统召集正式围会,召集方法参议院决定。本人纲有效期为中华民困正式宪法颁布之前。
内容显示,未来的临时政府,是由立法机关参议院和行政机关——临时人总统、各部部长组成,临时人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并对参议院负责,既是围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这个文本并非尽善尽美,但显然盈溢着民主精神,高度表达了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其所设定的围家公权力的组成模式和分权制衡的关系原则,尤其对立法权和行政权的责权确立与界际,在中国的法律文本史上无疑至为首创,从而从制度上规定了qJ国民主政治的基本方向和主要模式,孕育了民初的民主政体,而该文本如此制定与得以颁布,本身乜折射了民主政治和法制原则在时代呼唤中的价值伸张。
三、革命党领袖孙中山的认同与尊重
作为同盟会总理,革命党领袖,孙中山一开始便对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予以认同和尊重。1911年11月16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后的第二天,孙中山即于伦敦获得消息,随致电《民立报》并转各地军政府,表示感到“欣慰”。
固有政治理念往往决定政治家的眼光。仿效欧美,设立国会,一直是孙中山其和理念和建围模式中的主要基点,也是他孜孜以求政治民主化的一人愿景。此前他向法国记者谈到这个问题,说:“吾意拟于他日试行联邦之中围,另设中央之上、下议院,统筹全局。”o因此,虽然“上海议会之组织”未能亲历其中,但它的问毗还是让他感到高兴。还有,他原木担心国内革命“太过迅速、容易”反会遗留一些后患,u且也忧虑围内革命至此仍缺乏一个应有的中心。在他看来,黎元洪或许有这样的想法,遗憾的是此人“缺乏将才,无法久持”。目Dm正凶为有这些担心和忧虑,所以当获悉有“上海议会之组织”,自不免喜从心来。
孙中山如此迅速获得这消息,唯一可能来自国内的电报。那么是准发了电报,传递了这个消息,现有史料找不到确凿答案。呵能是《民立报》中的某人以个人或报社名义拍发,凶为孙中山电致《民立报》请转致各地币政府,凶此不排除系来电的复电。另有说该电为“攻克上海、苏州和杭州的将军”所发,如是该人则为陈其美。不过该说所依据的资料使人难以比对判断,8因此同样只能存疑。由此便牵带出一个问题,当时身处海外的孙中山如何与围内保持联系,是否有固定的渠道,紧密度如何,这一问题的解答关系到这段时期孙L_山在同盟会以及围内真正地位和影响的评估,关系到对他人际网络的判断,很遗憾,根据现有资料,我们尚不能作出清晰的答案。
孙中山是将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认为于国会而加以尊重的。11月中旬他曾向英围记者表示,“已草定一其和宪法条文”,拟“请其友商校,然后早诸围会”,相信“其中条文当为全围所赞许”,另外还将“前往上海,专为联合各省回复秩序”。他认为他所起草的“共和宪法条文”,必须经过国会,即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的审议通过才能产生法律效果,而他所以拟往上海,止是凶为国会在那里,他相信彼此一旦实行合作,目前国内革命的无序状态一定将会得到迅速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