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寓居青岛三年间(6)
辛亥革命网 2012-11-2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五)老舍颇重宣传青岛的独到之处:将青岛誉为“东方明珠”是早为人们所知,然而,能够将美丽青岛的独到特色讲出来,确少有人为。老舍居住在青岛,喜欢青岛,热爱青岛,研究青岛,赞美青岛,尽力的宣传青岛。他将青岛的独到特色讲的一清二楚,可说是欣赏青岛的有心人。他在青岛时,所写的文章,作的讲演、创作的文学作品,大都会有几句称赞青岛的话。他写的《青岛与‘山大’》、《五月的青岛》等篇,可说是论述青岛的“专著”了。1935年老舍曾经以极大的热情,支持和帮助山东大学的学生们编辑和出版《二五年刊》。不仅应邀担任了年刊的顾问,而且特地为年刊撰写了《青岛与“山大”》一文在年刊上发表。文中对“山大精神”予以高度赞扬的同时,深刻阐述和描写了青岛的特色和位置。在文中说:“北中国的景物,是由大漠的风与黄河的水得到色彩与情调:荒、燥、寒、旷、灰黄。在这以尘沙为雾、以风暴为潮的北国里,青岛是颗绿珠,好似偶然地放在那黄色地图的边儿上。在海边的微风里,看高远深碧的天上飞着大雁,真能使人忘了一切,即使欲有所思,大概也只有赞美青岛吧!尽管“山大”位于“富有洋味”的青岛,但“所表现的精神是青岛的冬”。校舍是昔年的德国兵营”。整个的严肃空气不许我们漂亮”,“因此,‘山大’虽在青岛,而很少洋味儿,制服以外,蓝布大衫是第二制服。就是在六七月最热闹的时候,我们还是如此,因为朴素成了风气,蓝布大衫一穿大有‘众人摩登我独古’的气概。”“至于沿海上停着的各国军舰,我们看见的最多,此地的经济权在谁之手,我们知道的最清楚;这些——还有许多别的呢——时时刻刻刺激着我们,警告着我们,我们的外表朴素,我们的生活单纯,我们却有颗红热的心。我们眼前的青山碧海时时对我们说:国破山河在!于此,青岛与‘山大’就有了很大的意义。”他又道:“不管青岛是怎样西化了的城市,它到底是在山东。‘山东’二字满可以用作俭朴静肃的象征,所以‘山大’——虽然学生不都是山东人——不但是个北方大学,而且是北方大学中最带‘山东’精神的一个。”老舍对山东大学及青岛的喜爱之情,在此文的字里行间充分地表达出来了。老舍的《樱海集》和《蛤藻集》这两个带有明显青岛特色的书名都有个有趣的来历。《樱海集,序》说:“开开展门,正看见邻家院的一树樱桃。再一探头,由两所房中间的隙空看见一小块儿绿海。这是五月的青岛,红樱绿海都在新从南方来的小风里。年方十九个月的小女生于济南,所以名“济”;这十篇东西,既然要成集子,自然也得有个名儿;照方吃烤肉,生于济南者名‘济’,则生于青岛者—这十篇差不多都是在青岛写的—应当名‘青’或‘岛’。但‘青集’与‘岛集’都不好听,于是想屋外一望,继以探头,‘樱海’岂不美哉!”至于“取名‘蛤藻’,无非见景生情:往在青岛,看海很方便:潮退后,每携小女到海边上去;沙滩上有的是蛤殻与断藻,便与她拾着玩。”作者不必冥思苦想绞尽脑汁,只需信手拈来个个名字聊以玩味,老舍之文人的幽默性格和对青岛的由衷喜爱可见。可以说老舍在青岛些的作品,大都同宣传青岛联系在一起。《春风》里写道:“青岛的山—虽然怪秀美—不能与海抗衡。秋海的波还是春样的绿,可是被清凉的蓝空给开拓出老远,平日看不见的小岛清楚的点在帆外。”优美的像诗。老舍对青岛的热爱,时常谈到选择居住的地方,在《我的理想家庭》里说:“这个家庭顶好是在北平,其次是成都或青岛。”老舍的理想家庭选址,青岛曾列其中。直到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老舍仍然想再次赴青岛定居。1944年在《“住”的梦》中说:“我在青岛住过三年,很喜欢它。”王统照《忆老舍》曾言及,老舍曾委托当时定居在青岛的王统照为其物色过住房,也曾接受过复校后的青岛国立山东大学的聘约,可惜由于到美国去讲学,均未能实现。从此,老舍再也没有能够重返青岛。这真是一大憾事! 好在老舍他留下一篇《五月的青岛》,可作为他对青岛的赞美歌:“因为青岛节气晚,所以樱花照例是在四月下旬才能盛开。樱花一开,青岛的风雾也挡不住草木的生长了。”在众花开放之时,“真是足以使人眼明神爽!”在赞美之余,也不能忘记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时的青岛,仍有许多憾事:为迎接夏天的到来而做准备的岛城人们:“……路旁也增多了由各处来的舞女。预备呀,忙碌呀,都红着眼等那避暑的外国战舰与各处的阔人。……到那时候,青岛几乎不属于青岛的人了,谁的钱多谁更威风,汽车的眼是不会看山水的。”从作者的忧患意识里,反映出的忧国忧民之心可见。“那么,且让我们自己尽量的欣赏五月的青岛吧!”
作者简介:王桂云,男,1932年4月生,原籍文登市,现居青岛市,原任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1992年离休,高级经济师,青岛市十大藏书家,山东省十大书香人家,社区公益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