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寓居青岛三年间(2)
辛亥革命网 2012-11-2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此间,发表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创作经验谈《老牛破车》及《老舍幽默诗文集》。老舍在青岛的职业写作生活仅仅维持了一年就被迫结束了。1937年8月,他应齐鲁大学之约赴济南,再执教鞭,又一次过起了业余写作的生活。但是,这一年的职业写作生活在老舍一生的创作道路上却有着里程碑的意义。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就是在这一年里创作并完成的。此外,还创作了长篇小说《选民》(后改名为《文博士》)、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及其一系列的杂文、散文、论文。真可以说是硕果累累!老舍非常留恋这一年的职业写作生活,他在许多文章中都流露出了对青岛的热爱之情。直到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他仍然想再次到青岛定居。他说:“我在青岛住过三年,很喜爱它。”
抗战期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极大的热情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任总务部主任,主《抗到底》杂志编务,1939年曾率战地慰问团去西北慰劳抗敌将士。并为延安《中国青年》(2卷1期)题词“以全力打击敌人”。在抗战活动中,创作长篇小说《火葬》,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火车集》、《贫血集》;还有剧本《残雾》、《张自忠》、《面子问题》等。此外,还写了大量诗歌、杂文、鼓词和京剧剧本。1946年春,和曹禺应邀赴美国游历访问,并讲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周恩来要曹禺写信请老舍回国,历尽艰难,于年底返回北京,积极参加各项工作,曾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北京文联主席、对外文协常务理事、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53年10月,老舍去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指战员一起生活了五个月,写成了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歌颂我军“老秃山”战斗的英雄业迹。由于亲身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创作更加丰富多彩,从1950年至1965年,写剧本有《方珍珠》、《龙须沟》、《春华秋实》、《西望长安》、《茶馆》、《红大院》、《女店员》、《全家福》、《宝船》、《神拳》等。尚有不少报告文学、杂文、短评和通俗文学作品。1955年老舍翻译了肖伯纳的著名戏剧《苹果车》,改编昆曲《十五贯》为京剧。以《龙须沟》一剧影响最大,以龙须沟今昔巨变为背景,反映了劳动人民解放前后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1966年8月24日“文革”含屈去世。1978年恢复名誉地位。1979年12月出版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分上、中、下三部,共八十万字,是老舍著作中篇幅最长的一部。“它的写作时间最长、化费的精力最大,也是老舍自己所喜爱的作品之一。”由老舍的夫人胡洁青撰《前言》介绍这部作品的创作经过。公认老舍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他“童年习冻饿,壮岁备酸辛”,深感“倘无共产党,荒野鬼为邻”,所以,他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勉励自己“诗吟新事物,笔扫旧风流”,把一生献给社会主义文艺事业。
1934年9月至1937年8月,老舍在青岛整整寓居了三年时间。其中,前两年,是在国立山东大学任教;最后一年,辞去教学,专事写作。老舍初到青岛住在莱芜一路,后迁至金口二路,离青前是住在黄县路6号(今12号),即今“老舍故居”景观。老舍居青的三年间,所从事的工作,当载的事情甚多。现仅就老舍在山东大学任职和授课、创办副刊《避暑录话》、参加青岛的社会活动,在创作上取得的丰硕成果,热爱青岛、赞美青岛、宣传青岛的独到之处等五个方面予以略述:
(一)老舍在山东大学的任职和授课:老舍在济南私立齐鲁大学执教整整四年之后,于1934年6月29日毅然辞去了教职。老舍在《我怎样写〈骆驼祥子〉》里讲述:“在我从国外回到北平的时候,我已经有去作职业写家的心意;经好友们的谆谆劝告,我才就了齐鲁大学的教职,在济大辞职后,我跑到上海去,主要的目的是在看看有没有作职业写家的可能。那时候,正是‘一二八’以后,书业不景气,文艺刊物很少,沪上的朋友告诉我不要冒险。于是,我就接了山东大学的聘书”。老舍1934年至1935年间,在青岛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任讲师之职。1934年9月24日《国立山东大学周刊》第85期载《本校新聘教员之介绍》中,有关对老舍的介绍:“本大学本年度所聘之各系教授、讲师、助教名单,均已迭志本刊。除大多数为续聘者外,新聘者共有27人,多系国内外知名人士。兹探得新教员履历及其专长,分述如后。中文系讲师舒舍予;舒先生曾在英国伦敦大学教学五年,对于西洋文学,研究极深。回国后在济南齐鲁大学中国文学系担任教授四年,著述甚多,国内各大刊物常见其作品(署名老舍),文字别具风格,极富兴趣,社会人士多爱读之。今来本校就教,中文系同学无不庆幸也。……”老舍任满讲师一年之后,于1935年暑假改聘为教授,直至1936年暑假辞去教职为止。老舍两年任教情形:第一学年为1934—1935所任课程有《小说作法》、《文艺批评》、《高级作文》、《欧洲文学概论》,每周一至三课时。第二学年为1935—1 936所任课程有《高级作文》、《欧洲文学概论》、《文艺思潮》、《欧洲通史》。老舍当时在学校所担任的各门课程,都颇受学生们的欢迎。“有几门课,上课时,你若去时较迟,尤其女生,就会面红耳赤,找不到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