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座国宾馆

辛亥革命网 2023-10-08 10:35 来源:团结报 作者:祁峰 查看:

1952年9月,蒙古国政府总理泽登巴尔访华。奉周恩来指示,位于东交民巷8号的原法国使馆改为迎宾馆。这座始建于清初的王府,由此成为新中国首个接待外国政府首脑的国宾馆。

拍摄于1910年前后的法国公使馆

  1952年9月,蒙古国政府总理泽登巴尔访华。奉周恩来指示,位于东交民巷8号的原法国使馆改为迎宾馆。这座始建于清初的王府,由此成为新中国首个接待外国政府首脑的国宾馆。1970年,它迎来了常住贵宾——柬埔寨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并在此后数十年间成为中柬人民友好的象征,为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巩固国际统一战线发挥了特殊重要的作用。

  从贝子博和讬宅到纯公府

  东交民巷8号前身是清代王府,其源头可追溯到清初顺治年间,首任主人为爱新觉罗·博和讬,其祖父为清太祖努尔哈赤。顺治元年(1644年),博和讬随多尔衮入关,以军功晋封固山贝子。据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昭梿所著《啸亭续录》记载:“贝子博和讬宅在东江米巷”。“东江米巷”即后来的东交民巷。可见不晚于顺治五年(1648年),博和讬的府邸已建于东交民巷。

  从顺治元年(1644年)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博和讬这一支系的封爵者,依次为博和讬、彰泰、屯珠、逢信、盛昌。清制的宗室分封有两类,一为“世袭罔替”,另一为“世袭递降”,袭爵者的爵位每代降低一个品级。博和讬支系属于后者,因此传到爱新觉罗·盛昌时,爵位已由初封时的贝子降为奉恩辅国公。完成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乾隆〈京城全图〉》,清楚地绘制有“辅国公盛昌”的府邸。

  咸丰十年(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法军窃据东交民巷御河东岸的肃王府,想要在此设立使馆。肃亲王的府邸,地位尊贵,恭亲王奕认为事关大清体制与朝廷颜面,未敢答应。经反复交涉,双方以各退一步的方式达成妥协。12月17日,清廷将肃王府东南方向不远处的纯公府租借给法国作公使馆。

  咸丰十一年(1861年)3月25日,法国首任驻华公使阿尔封斯·德·布尔布隆抵达北京,进驻原纯公府。他们在府邸大门悬挂竖匾,上书“全权大臣公署”等字样,此即法国在华设立的首个公使馆。法国人发现,“与法国其他在华机构相比”,这里“条件要优越得多”。

  中西风格的交替与融合

  以1900年庚子事变和1928年民国政府迁都南京为界,由纯公府而来的法国公使馆,其变迁可分为三段:1861年至1900年,为法国公使馆,基本保持了纯王府格局;1901年至1928年,仍为法国公使馆,但建筑风格变为欧式;1928年至1949年,建筑风格依旧,但馆舍改作法国驻北平领事馆。

  设馆之初,法国人多沿用纯公府旧房,极少新建,故基本保持了王府原状,只是将原有建筑改造后用作他途。1861年,充任使馆建筑师的法国工兵中尉布维耶绘制了一幅详细的使馆示意图,使我们得以看到纯公府改作公使馆的最初面貌:一对白色石狮分列大门左右,外有石柱铁链护栏。自大门而入的南北轴线上,分布着主要的办公场所。自南向北,依次穿过大门、二门就来到红院,其正北为贵宾接待厅,两边耳房分别为秘书兼翻译用房、学生食堂,东、西厢则为学生住宅和洋文教习室;再向北进入绿院,正房用于公使私宅,两边耳房分别为公使私人用房和厨房女佣用房,东、西厢则为来客住房和公使办公用房。此后的40年间,法国公使馆四至基本未变,还在赏亭以北留出大量空地,用作花园和球场。

  1900年庚子事变中,法国公使馆除门口石狮及东交民巷路北围墙内的少数住宅外,包括使馆大门在内的大部分建筑,均毁于战火。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9月7日,清廷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东交民巷一带被辟为使馆区。各国趁机扩充馆舍,法国公使馆向西、北、东三面扩张,占地面积达原先的三倍多。

  为重建公使馆馆舍,法国外交部指派该国民用建筑和宫殿总设计师乔治·舍达纳进行设计,其标志性建筑是凯旋门形式的单开间拱券门,内有两扇朱漆大门,饰有镀金的铜质门钉。目前该拱券门仍坐落于东交民巷15号,其外保留了原先的白色石狮及铁链护栏。

  1928年,民国政府迁都南京,北京更名为北平,各国驻华公使纷纷南下,东交民巷原法国公使馆改为驻北平领事馆。但在法国人心目中,它仍是“法国在华最重要和最显要的机构”。

  更名迎宾馆

  1949年2月3日,刚刚和平解放的北平举行了盛大的解放军入城式。在北平市民热烈的欢呼声中,部队从永定门进城,过正阳门再折向东,气宇轩昂地开进东交民巷,随后才向北折向东单。这一极富历史意义和象征意义的景象,被东交民巷原各国使领馆留守人员尽收眼底。他们心里清楚,东交民巷今非昔比,使馆去留只是时间问题。

  新中国成立之初,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凡是没有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我国一概不承认其大使馆、领事馆和外交官的地位,“只把它们的外交官当作外侨来看待,享受法律的保护。”法国在当时没有立即承认新中国,而是选择了观望。1952年9月2日,聂荣臻以军管会主任的身份,书面通知法国外交部在京人员莱昂·扬凯莱维奇:军管会决定征用东交民巷8号房屋,须在7日内自行搬离并办理移交,不得拖延。一周后,扬凯莱维奇办理了移交手续。

  当月,外交部正为迎接泽登巴尔来华出席国庆三周年庆典而忙碌。9月19日,中方获悉泽登巴尔访华日期和代表团成员名单。次日,周恩来办公室通知外交部办公厅交际处,蒙古代表团安排在东交民巷8号。

  以往外宾来华,按惯例入住北京饭店。但泽登巴尔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位访华的外国政府首脑,故给予了高规格礼遇。遵照指示,外交部立即会同政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改建布置东交民巷8号院。9月21日至24日,800余位工人日夜施工,历时4天完成土建工程,这是收回东交民巷8号院之后的首次大规模改建。9月25日至28日,内部布置告竣。9月29日,周恩来率陈云等四位副总理和十余位党政军高级官员赴南苑机场,迎接泽登巴尔一行。首都各界数万群众夹道热烈欢迎,队伍从机场一路延伸到东交民巷8号。

  在接下来的20天时间里,泽登巴尔出席了新中国国庆庆典和一系列活动,先后赴南京、上海、杭州等地访问,还代表蒙方签订了两国《经济及文化合作协定》,堪称成果丰硕。10月18日离京前,泽登巴尔特意在下榻宾馆向馆内工作人员及随团翻译、医生等敬酒,对他们热情周到的服务表示感谢。

  1959年8月,在西郊三里河的钓鱼台国宾馆建成之前,东交民巷迎宾馆先后接待了数十位贵宾,系当时国内规格最高、设施设备最好的国宾馆。1962年,周恩来同意外交部将其交回国管局。1965年,迎宾馆主楼进行大修。1966年,其门牌号改为反帝路15号。

  对曾经的东交民巷老使馆,法国人始终念念不忘。1964年1月中法建交不久,法方即派代办克洛德·沙耶赴华落实大使馆馆舍等事宜。临行前,戴高乐向他发出指令:“你把大使馆要回来。”“大使馆”指的就是东交民巷原法国公使馆。抵达北京后,沙耶很快就明白这无从实现。当时东交民巷一带的旧使馆正按中国政府规划陆续外迁,而原法国使馆也早已改为国宾馆。中方将东直门外的三里屯辟为第二使馆区,安排了两栋楼给法方。2011年,法国驻华大使馆迁入亮马河第三使馆区的新馆。

  曾经的西哈努克“元首府”

  1970年3月19日,周恩来亲率中国政府高级官员和各国驻华使节,赴机场迎接柬埔寨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一行。此前一天,正在苏联访问的西哈努克,突遭美国支持下的朗诺·施里玛达集团发动军事政变而被废黜。在前往钓鱼台国宾馆的路上,周恩来向他重申:“中国政府认为您是柬埔寨政府的唯一合法首脑。”

  从1970年3月抵达北京到1975年9月返回金边,西哈努克亲王大部分时间都在华度过,以国家元首身份受到中方的最高礼遇,成为那个年代中国人民最为熟悉的外国领导人。

  周恩来对西哈努克的处境十分理解,从一开始就要求有关部门“在接待和礼遇方面,要做得更加一丝不苟,千万不能出差错”。西哈努克抵京不久,周恩来即指示为亲王寻找专门住处。起初,外交部和国管局相中北京西郊的万寿园。1970年8月9日,经周恩来同意,由解放军总后勤部和工程兵司令部分别在此修缮房屋、整修道路和构筑防空洞,卫戍区负责警卫,以供柬宾下榻。10月底工程完工后,周恩来、邓颖超亲往查看,觉得此地冬天较冷,还是住城内为宜,故列出几个备选地点由亲王挑选,最终选定东交民巷迎宾馆。1956年2月首次访华时,西哈努克曾下榻于此。他早年教育受法国文化影响极深,对这座中西合璧、有法式流风遗韵的宾馆尤为满意。

  12月7日上午,柬埔寨贵宾一行15人正式入住。西哈努克亲王夫妇居正北主楼,宾努首相夫妇住西楼,王室其他成员及侍官、随从等分住它楼。中方工作人员则集中在东一楼。亲王入住后,反帝路15号对外称“元首府”。西哈努克喜食西餐,对法餐尤为热衷。为此,宾馆专程调入法式西餐名厨郭万棠和面点名厨毛金声等。西哈努克多次赞扬并感谢中方“服务工作很周到,完美无缺”。

  西哈努克喜好游泳、羽毛球、乒乓球等体育运动。1973年5月,元首府内新建的羽毛球馆和游泳馆竣工。7月7日,刚结束赴非、欧11国访问回到北京不久的西哈努克,即邀请十余国驻华使馆官员共百余人在此举行国际羽毛球赛。次日,他在宴请陪同出访的中方人员和机组人员时说:“根据周总理和夫人的指示,给我们建了羽毛球馆和游泳馆,这是在我一生当中最大的一件礼物。”

  1975年3月对东交民巷15号进行抗震检查时发现,主楼部分基础下面原为御河河道,因地基沉陷不均产生多处较大裂缝,且无法加固,如遇大地震,主体结构即有倒塌危险。经报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同意,主楼立即予以拆除重建,并纳入1975年国家基建计划。1976年5月,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的新楼竣工,建筑面积由原先的1700平方米拓至7700平方米。新楼竣工两个月后,发生了唐山大地震,北京很多建筑损毁,而东交民巷15号安然无恙。

  随着朗诺政权被推翻,1975年9月,西哈努克重返柬埔寨。此后的岁月,他历经柬国内风云变幻,但对华友好情谊始终未变,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历久弥坚。西哈努克称中国为“我的第二祖国”,与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都结下了十分深厚的友谊,每次回到北京都会下榻东交民巷15号。1986年,宾馆再度转交外交部,由钓鱼台国宾馆管理局设立东交民巷管理处。2001年,东交民巷15号与周边其他使馆建筑一道,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0月15日,柬埔寨太皇诺罗敦·西哈努克在北京病逝。

  建筑是时光的凝结,于无声处诉说着历史的记忆。作为新中国第一座国宾馆,东交民巷15号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无不映衬着时空变换的厚重:清初王府的石狮,清季至民国的拱券门、东西配楼和汉白玉喷水池,新中国建设的主楼,把古与今、中与西、旧与新奇妙地结合在一起,成为新中国睦邻友好政策和巩固国际统一战线的时代见证。

  (作者:祁峰;单位: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办公室)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3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