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工商业辛亥革命后发展实例(7)

辛亥革命网 2012-06-07 00:00 来源:广州文史 作者:黄曦晖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皇朝,结束了持续两千多年的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在促进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民族工商业一些新特点

   第一,辛亥革命的强大影响。

   辛亥革命推动了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广州市工商业同样获得了发展。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些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使民族工商业家们喜出望外。他们感到清皇朝过去“专制之毒未除,障害我工业之发展”,“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1]当时,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处于上升的阶段,面对一派有利于发展的形势,对企业经营的劲头很足。加上民国后不久欧美资本主义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使得民族工商业得到了比较充分发展的机会。就全国范围来算:“外国的商品输入总值在战前的1913年高达五亿七千多万海关两,1915年降到四亿五千多万海关两。中国的出口,从1915年到大战结束,每年都比战前有所增加。进口下降,出口增加,国内市场的需求也有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新办工厂企业日益增多。1912—1919年,民族工业新建厂矿四百七十多家,投资约九千五百万元,加上原有企业扩建投资,新增资本至少有一亿三四千万元,相当于此前五十年间投资的总和。”[2]

   第二,外国资本主义的“催生”。

   外国资本主义渗透到中国来,一方面对我国民族资本实行控制和压迫,另一方面也有“催生”的作用。它对民族工商业的蹂躏和摧残事例不胜枚举。其中,烟丝业和卷烟业的例子就很突出。“洋烟”首次大量冲入,使当时的烟丝业包括名牌字号的朱广兰在内,都遭逢不幸。“洋烟”再次大量涌进,又使当时的卷烟业整个行业濒临倒闭的厄运。广州市的民族工商业在革命政府支持之下,依赖企业人员的协同,对外国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进行了相应的斗争。在同外国资本家进行较量中,把他们所掌握的先进设备和技术转移到自己手掌之中的事例亦不少。上面提到的广州市机器行业老前辈薛则民,他在“洋船”中发现了内燃机这一先进设备,通过了学习、琢磨和仿制,最后获得成功。他武装了自己所在协同和机器厂的同时,又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广州市机器业的向前发展。又如,广州市火柴行业老前辈利耀峰,他同“洋火”进行了长期“交往”,终于发现了火柴头的制作秘密,成功地试制了自己的火柴头配方,使他所经营的东山火柴厂经久立于不败之地,渡过了最难渡过的沦陷时期各个难关,使生产不断向前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利耀峰在中国共产党教育之下,于1953年冬公开了这一火柴头配制的秘方,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

   第三,华侨投资对工商业的促进。

   上面提到的大新公司和广东兄弟创制橡胶公司中国第一家等,都是华侨投资。此外华侨投资比重较大的还有嘉南堂、南华公司和嘉华储蓄银行,都以投资房地产置业为主要业务。华侨投资对开发广州市特别是西濠口、太平南和东山区域,都起到了较大的作用。此外,华侨投资兴建学校、医院以及其他公共事业的也为数不少。

   第四,封建土地资本转向工商企业资本。

   有一些原是农村的地主或在清朝当过官的,他们眼看经营企业确比经营土地容易获利,又是时兴,于是,也办起一些企业。他们或从家中抽出部分浮财,或者“卖田置业”,把部分资本从封建土地转移到工商企业方面。他们所办的企业以碾米厂和榨油厂居多。其中,有先在附近乡镇市集开设厂房,然后才发展到广州大城来的,也有把资金直接投放广州市开业的。

   第五,小商贩和手工业的经济地位上升。

   曾在1956年任市木材公司零售管理部顾问的梁耀屏,他创业的南昌隆是从他的父亲梁燮卿经营的义盛演变过来的。前者是同期同行中的大户之一,后者则是同期同行中小户之一。南昌隆存在和发展在民国初期,义盛则存在和停滞在晚清的时期。前后相隔只不过二十来年,由资金发展为资本达一百几十倍。这类企业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应运而生。此类企业在它的同行中或不同行之中均有。

  结束语

  本文是在广州市民建、广州市工商联鼓励之下写作的。文中所列的材料,是笔者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积累。为了史料的存真求实,笔者对材料进行了补充、校正和整理。在这一工作的过程中,得到许多老行尊、老同志的热情帮助。有些同志不仅提出了补充、校正的素材,而且划图示意,以帮助笔者加深对情况的了解。还有一些长辈不顾老迈年高,亲自带笔者到材料所列的当年现场,使笔者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整理工作得以顺利完成。在谈论和接触中,印象最深的是,他们对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有着深厚的感情,对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充满了喜悦的激情。谈及当年,往往是欲罢不能,充分体现他们的爱国主义热忱。在这里,对帮助我整理、完稿工作的黎恩、周耀、陈醒吾、文铁夫、梁源、陈允晃、何星辉、范仁坤、林清以及甘苏等同志,表示鸣谢。

  注:

  [1]汪敬虞. 工业建设会发起的旨趣[M]//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二辑下册. 862.

  [2]天津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国简史编写组. 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M]//中国简史. 516.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