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工商业辛亥革命后发展实例(6)

辛亥革命网 2012-06-07 00:00 来源:广州文史 作者:黄曦晖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皇朝,结束了持续两千多年的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在促进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向资本主义城市发展

  民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商业的日趋繁盛,广州市拆了城围,开了马路。这是一件标志着两个时代的大事。从此,古城巨变,珠江改观。当时众口皆碑的有几件事:

  一是新楼林立。

  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之后,在城市建筑方面,广州市出现了历史上所未有过的盛况。值得一提的是,民国七年由澳洲华侨集资筹办的大新公司耸立于珠江河畔,建立于清末时还是瓦渣乱滩之上,使省城的建设为之耳目一新。

  在民国之初,长堤、西濠口、太平南(现今人民南)一带到处大兴土木,建筑与日俱增。拆城工程在民国十年完工之后,这里已经构成一幅新楼群的画面。先施公司以及很多茶楼、酒家、旅店、戏院新建在此,形成了广州市新的一个经济中心。位于东至海珠中、西至丰宁路(现今人民中)、南至大德西、北至惠福西左右这一地带的大片土地,在这里未有马路之时都属于名叫“西瓜园”的范围。民国之前,这里没有楼房。民国之后,马路两旁新楼林立的局面才开始出现。当年原是惠爱首约、惠爱二约等一带的横街窄巷,为一条宽阔长直的惠爱路(现今中山五路、中山六路)和此路两旁的新建楼房所代替。马路两旁的合掌楼房,亭亭玉立,多姿多彩。

   现在广州市东山区是市内各区中年岁最少的区域,时光为六十年左右。该区大部分的建筑是民国前期建造或开始建造的,多是一些华侨和官邸住宅。民国之前,除部分田地农民用于耕作外,其余土地一片荒芜,间有一些建于明代的祠堂庙宇,诸如护国寺、寿国寺、永胜寺和永寿寺等。

   城市楼房的不断兴建,使得与城建关系十分密切的搭棚业也顿时出现了异乎寻常的发展。搭棚行业,挂的是“有巢圣域”的招牌,拜有巢氏为先师的。在广州,到清末时止,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但在这五百年的漫长岁月中,搭棚工人的数目一直维持在四百人上下。民国之前,搭棚业多是从事搭戏棚和因红白事、“七七烧衣”等而搭棚,生意不宽。民国之后,马路一开,城内城外的建筑大幅度增加了,工人人数也成倍增加。所建的楼房多了,故搭棚也不再以搭低棚为主,而是以搭高棚为主了。此时,业务十分兴旺。

  与此同时,建楼所需的钢筋、水泥、木材、砖瓦、灰砂石的使用也大幅度增加。与这些材料有关的行业,其经营业务也显著地兴旺起来。

   二是电灯问世。

   照明依靠点燃油灯,这是民国之前广州市千家万户多少年来都没有变化的。电灯的问世,改变了这种状况,是到了民国二年左右才开始的。那时,邹殿邦在五仙门创建的发电厂开始进行营业。从此,由官邸到民宅也逐步地用上电灯了。照明上的变革,是广州市辛亥革命后的一件大事。它不仅方便了民众的生活,而且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广州市的灯饰业,在电灯尚未出现的时候,生意兴盛。例如,在宁远坊(现今和平东)一带,开业于清代咸丰、同治年间的均安、广丰、成发等,都是该业的驰名远近的老字号,随着电灯的问世,它们的业务就逐渐衰退一蹶不振了。

    三是汽车出现。

    汽车出现在广州,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时。汽车是从外国购进的。广州市出现行驶于市面上的汽车,牌子人们叫它为“加拿大”。穗城未开辟马路之前,人来人往,一般只好走路。只有达官贵人、富商巨贾才坐上轿子。如果属于货运,则由一些猪笼车、大板车之类进行人力推运。这是民国之前陆上交通运输的情况。民国之后,有了汽车行驶,开头的年份,多是一些政府官员专车乘坐,不久,市民亦能乘搭了。当时的车子较小,一般只能容纳十人左右。车的设备比较简单,车顶由帆篷盖上,车内设些木凳座位。每次搭车收铜仙八个,路程长短不一。在当年,它是一件历史上在广州市未有出现过的新事物。接着,货运也由人力车逐渐改由汽车运载。交通和运输方式的逐步改变,也是民国之后开始的。

   四是电船兴起。

   电船的前身称火船。火船是由外燃机发动的,而电船则由内燃机发动。据说,民国之前十五年左右,火船开始出现于珠江河面之上。初时为数不多,到民国之后便渐为普遍。至民国十年之后,又进了一步。那时是从火船发展到电船的年代。从此,珠江河面,不论是出海的还是内河行船的,也不论是客运的还是货运的,只要船渡相当,都设法实行机船拖带。单行自行而不拖带的亦不少。一时甚为时兴。时年八十七岁的造船业老行尊黎恩,是在辛亥革命之前在河南尾的一家船厂学艺的。他目睹了辛亥革命前后的机船变化。他说:民国前,火船仔极少,民国后,电船仔成群。

   在民国早期,航运业中最有代表性的企业,首推谭礼庭在市郊白鹤洞东塑(现广州船厂位置)创办的广南船坞。它筹办于民国三年,建成于民国五年。它先后安装了一批二百匹马力,时速七至八海里的一千吨至一千八百吨容量的出海轮船。开头的几艘,分别定名为“东成”、“西就”、“南和”、“北合”,一时名闻海外。接着,梁墨缘于民国七年在河南金花庙前集资筹办粤海航运公司,以电船多艘航行于广东省西江、北江以及珠江三角洲一带。它既单独行驶,又拖带驳船,既乘载来往人客,又载运各种货物,生意繁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