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货币

辛亥革命网 2016-06-20 08:56 来源:上海金融报 作者:姚旭东 查看:

孙中山生前对于经济货币之于民生高度重视,首次提出“钱币革命”一词,创见于民国元年“孙中山钱币革命通电”。

  今年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孙中山生前对于经济货币之于民生高度重视,首次提出“钱币革命”一词,创见于民国元年“孙中山钱币革命通电”。

  民国元年,孙文自定钱币革命为革命首要之图,并独自撰就通电,其文云:“第一,行钱币革命以解决财政之困难。今日我知不能与战者,无过于财政困难。自南北政府统一后,谋借外债,以救我金融之恐慌。然至今六国之借款无成,若一有战事,则更复无望......现在金融恐慌,常人皆以为我国今日必较昔日穷乏,其实不然,我之财力如故,而出产有加,其所以成为穷困之象者,钱币之不足也。钱币为何,不过交换之中准,而货财之代表耳。此代表之物,在工商未发达之国,多以金银为之,其在工商已发达之国,财货溢于金钱之千百万倍,多以纸票代之矣。然则纸票者,必将尽夺金银之用而为未来之钱币。如金银之夺往昔之布帛刀贝之用为钱币也。此天然之进化,势所必至……以国家法令所制定纸币为钱币,而悉贬金银为货物,国家收支,市场交易,悉用纸币,严禁金银。其现作钱币之金银,只准向纸币发行局兑换纸币,不准在市面流行。如此钱币一出,必立得信用,畅行无阻,财用可通矣。”

  自清朝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已到危亡之际。为保障革命成功,自1894年到武昌起义爆发前,孙中山在海外做了大量宣传、组织和发动工作,亲自领导印制了各种筹饷票券。这些筹饷票券,为革命团体开展各项活动特别是组织武装起义提供了经济帮助。中华民国金币券是美洲洪门筹饷局所发行的革命债券,图案由孙中山亲自设计,充分体现了先进的金融思想和文化理念。此券印刷精美,票券颜色正面均为墨绿色,背面为黄褐色。长19.5厘米、宽8厘米;设计风格借鉴了美元式样,采用狭长票型,新颖独特。票券正面及背面上端均书写有“中华民国金币”隶书六字,中间分别印有“青天白日满地红”及“青天白日”旗帜图案。正面文字为中文,背面除券名和面值为中文外,其余均为英文。券正面右侧印有“中华革命党本部总理孙文”,左侧印有“中华革命军筹饷局会计李公侠发”字样;下方为“中华民国成立之日,此票作为国宝通用,交纳课税,并随时如数向国库交换实银”字样。所印中英文“孙文”、“李公侠”都是孙先生亲笔签名。

  孙先生于1911年5月在美国旧金山设立“洪门筹饷局”,在当地华侨中发行。规定:购百元者记功一次,购千元者记大功一次,至民国成立之日,按为国立功之例,与军士一体行赏。由于爱国华侨的积极认购,洪门筹饷局在短短五个月内共募集到144130.41美元。在其成立的一年时间里,总计筹得40余万美元,是当时革命党人发动起义的主要经费来源,有力地支持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当时,很多华侨为表坚决支持革命之心,申明将来无须偿还,更有甚者将金币券当场焚毁,以示爱国。而中华民国成立后,孙先生践行承诺,兑付了大部分金币券。中华民国金币券发行时,革命党人既未掌握政权,又未设置银行,然而却能为广大华侨所接受,这是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是孙先生在辛亥革命早期财政金融上的一大业绩。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东南各省纷起响应。陈其美联络上海商团和青帮,于11月3日发动起义;次日,上海光复。6日,成立都督府,陈被推为沪军都督,李平书为民政总长,沈缦云任财政总长。沈受命后,首付印“中华民国军用钞票”四等。此军用钞票,亦经国民政府核准为“革命债务调查委员会”登记范围之内;盖有此委员会登记的实物,以十元票为多。奉沪军都督府委托发行的军用钞票,颇受民众欢迎。其第一号券,曾有人以500元的代价竞买走,为我国纸币发行史上佳话。其后(民国二年),奉命结束,悉数收回。

  经半月仓促筹建,中华银行于1911年11月21日开幕。行址设上海南市久大码头。资本定为银元1000万元(初定为银1000两,旋议改)。官商各出资半数,先收四分之一,实数250万元为额。每股十元,股票概用记名式,非中华民国国民不得认股。官股由都督府暂筹划拨全额,俟中央政府成立,呈报备案。自民国元年7月26日孙中山接受中华银行之请,允担任总董后,该行股东重行集股,于10月完成整顿工作。成立董事局,并且呈财政部立案。其组织成员:董事局总董:孙中山;副总董:黄克强(黄兴)。董事:徐绍桢、陈其美、王人文、王芝祥、朱葆三、王震(一亭)、顾馨一(上海南市商界领袖)、李平书(甬帮银钱业领袖,四明银行股东)、傅筱庵(中国通商银行董事)。执行部总理:林世杰;协理:江少峰。

  至1911年12月29日,辛亥革命已光复的17省代表在南京推选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清朝灭亡。民国成立时,由于币制尚未建立,除四川改铸大汉银币,福建改铸中华元宝外,主要的造币厂大都仍沿用前清钢模铸造银币,以供流通需要。由于币制混乱,临时政府财政部长陈锦涛于民国元年3月11日呈文大总统孙中山,鼓铸1000万元纪念银币以为整顿。图案采用大总统孙中山肖像,以后的通用银币再改花纹式样。孙中山令财政部行文同意,并命令其余的通用银币新花纹,“中间应绘五谷模型,取丰岁足民之义,垂劝农务本之规”,训令财政部速制新模,分令各省造币厂照式鼓铸。不久,财政部就颁下新模给江南(南京)、湖北、广东等造币厂依式铸造。

  中华民国孙像开国纪念币银元,正面中央为孙中山侧面肖像,边缘内上镌中文隶书“中华民国”、下镌“开国纪念币”、左右长枝花饰。背面中央为中文隶书体“壹圆”及嘉禾,边缘英文“中华民国”、“壹圆”,左右分列五角星(后改为六角花)。直线边齿,重26.6克,成色96%到96.9%

  ,俗称“小头”。小头图案中还包含很多“寓意”,据原天津造币厂厂长李伯琦的《中国纪念币考》手稿中叙述:“左右五瓣梅花各一支,五权宪法意者也,后即以此为国花。背中壹圆二字,而辅以嘉禾各一支,每支一穗三叶,三民主义意也。”其中,五权指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弹劾权和考试权,三民主义是指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然而,当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在北京正式登上大总统宝座后,中华民国孙像开国纪念币被迫即行停铸。因时间短暂,流通不多,尤显珍稀。该银币是第一枚将大总统头像替换皇家龙纹的国币,宣告中国结束清王朝统治进入共和制的新纪年。此外,币面镌刻中英文字,意在告知中国新的开放时代来临。

  为纪念国父孙中山的丰功伟绩,中央所铸货币均用国父像,南京、天津诸造币厂于民国16年、17年重新大量铸造开国纪念币。银元正面及背面基本上与前品相同,而左右上方分列六角花,计重27克。由于该币正背面图案比较正规,又设置六角花,故称其为普通六角花版。该币作为中华民国国币发行,以取代袁像银元(袁大头),铸造量较大,流通较广。图一即是六角花版的金质样币,弥足珍贵。

  由于袁世凯的复辟,孙中山退回广东革命基地,发起讨袁护法运动。为稳定广东金融,筹措北伐经费,在广东创办了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成立于1924年8月15日。第一任行长宋子文,副行长黄隆生、林丽生。银行曾颁行章程十六条,其第二条云:中央银行资本额先定为国币一千万元,中央银行募集外债一千万元充之。章程第七条第二点规定有发行货币的特权。开业时发行银元券和银元辅币券,在广东省流通。图二就是1923年由美国钞票公司印发的一元面额的银元券,且加印的地名为汕头。1924年8月31日《申报》登载当时情况,其大意谓孙中山先生的现兑政策旋发旋收,商民持有中央银行纸币可随时兑现。初时,中央银行钞票信用卓著,每千元升水数元至十余元不等。但先生去世后,蒋介石领导的北伐战争开始,军需浩大,广东以一省收入,供给七省饷粮,转战湘鄂豫闽皖浙赣苏八省,为支持北伐而动用中币基金,以致信用渐失。至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1928年11月1日另设中央银行总行于上海,资本二千万元,以宋子文为总裁,发行中央银行1928年版钞票,改孙中山创设的中央银行为广东中央银行。

  1924年11月,孙中山扶病北上讨论国事,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以谋中国的统一与建设的主张,同帝国主义和国内军阀势力作不懈斗争。因积劳病剧,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遗体暂厝于北京西山碧云寺。1927年,民国政府在南京钟山建造中山陵,并将先生灵柩从北京迁移至南京中山陵,南京造币厂于同年铸造了中山陵园纪念银币以作纪念。1929年,灵柩安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园。

  中山陵园银质纪念样币,俗称“中山陵墓币”,该币由维也纳造币厂刻模,南京造币厂试铸,直径39厘米,厚度0.25厘米,重量26.8克,含银量约88%。该币为样币,为纪念中山陵落成而铸,并不作为流通货币使用,当年铸造的大多数样币都赠予民国政府高层官员及有关灵柩护送人员。该币正面图案上端镌有“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八字,中央为孙中山正面大头像,浅浮雕,双眼炯炯有神,面目栩栩如生,须发清晰可辨;背面中央为竖写面额的“壹圆”两字,下方为铸造年份“十六年造”四字,左侧是青松和光芒四射的旭日,右侧是中山陵祭堂的建筑图案。1935年环球邮币公司出版的《中国稀见币参考书》中曾这样记载:“自民国十六年,政府迁都南京,并有民国政府十六年孙总理像试铸480枚之样币,雕刻极精,惜未能采用耳。”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先生为“中华民国国父”。

  孙中山毕生坚持“三民主义”,坚持民主、共和救中国和三民主义救中国的信念与理想。强调要“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先生注重学习世界上的先进知识和有益思想成果,并希望结合中国的实际改造中国。在经济思想方面,他提倡社会互助理论:“人类进化之原则与物种进化之原则不同,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

  ——谨以此文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