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工商业辛亥革命后发展实例

辛亥革命网 2012-06-07 00:00 来源:广州文史 作者:黄曦晖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皇朝,结束了持续两千多年的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在促进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序言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皇朝,结束了持续两千多年的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在促进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方面,也起了相当的作用。广州市是辛亥革命的策源地,祖国南方大城,我国对外重要通商口岸之一,这一时期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尤为显著。新中国成立后笔者在广东省广州市工商联工作多年,同广州市工商界和其他经济界人士有广泛接触的机会,对广州市在辛亥革命前后的经济动态有所见闻。不少老行尊及其前辈相传下来的实践经历和他们耳闻目睹的历史事实,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广州市民族工商业经济的历史发展。现选一些行业中有代表性的材料整理于后,作为辛亥革命前后广州市工商业一个侧面的材料,提供历史研究参考。

  橡胶制品风行 纺织工业崛起

   辛亥革命后不久,广州市河南南箕乡一位有名望的绅士邓凤墀,在孙中山提倡“实业救国”的思想影响之下,先后分别动员了他在越南、新加坡、加拿大的亲友,带了资金、设备和技术回国,在河南鳌洲正街的地方,开设了橡胶厂,招牌是“广东兄弟创制橡胶公司中国第一家”。这个招牌的定名,也名副其实。那时,不仅在广州市,而且在全国范围内,橡胶工业还是一片空白。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经营橡胶业,虽为时略早,但他经营于国外,不在国内。邓凤墀在我国的国土内首创了橡胶工业,填补了这项空白。创业的过程是这样:邓凤墀有十多个儿女,其中第二儿子邓兆璋在越南,第三儿子邓兆珍和第五儿子邓兆枢在加拿大,第九儿子邓兆鹏在新加坡。他们原在国外经商,开餐馆。邓兆鹏的谊父陈玉波是个牙医,当时亦在加拿大,与制牙医用的胶牙托的人相熟,对制作胶牙托的配方和技术比较熟悉。邓凤墀依靠自己儿子多人的管理才能和陈玉波的技术知识,经过一番筹措之后,于民国八年创办了这一公司企业,先以制造胶牙托出名。邓凤墀任经理,陈玉波管技术,邓的大女儿瑞英理财务。该企业的生产方式是机械加手工操作。它当时用一部八十匹马力的蒸汽机进行发动,经过炼胶机对胶制炼,然后转由交流甑把胶甑熟,由制作胶牙托发展到制造胶鞋底,牌子都是双飞剑唛。在胶牙托未有出现时,牙医只能镶金牙、银牙,往往免不了牙排脱落。胶牙托这一新兴制品的问世,促进了镶牙技术的发展,可说是医学技术上的创新。它售价低廉,只两三元便能购到。传闻开来,一时成为美谈。这间中国第一家橡胶厂很快就驰名远近。它进一步发展生产,制作胶鞋底,就名气更大了。在此之前,不论布鞋或皮鞋,鞋底多用皮革。胶鞋底投入市场之后,由于一是能适应干湿的地带,不怕水湿,二是经久耐用(同是一双鞋底,胶制品比皮革制品的寿命长一至两倍),三是价格便宜(一对胶鞋底白银二毫,而皮革鞋底则价格高三几倍),故初露头角,市场上便争相购买。当时脍炙人口的商光、真光、先施、大新等“四大百货公司”对胶鞋底的订货不断加码,与日俱增。其他百货商店,亦多想方设法,希望把货定到手。当时云集在濠畔街的制鞋铺,就因这一胶鞋底的诞生而实行了“由皮至胶”的转移。“中国第一家”的不少发起人以及管理人员如陈玉波、邓兆鹏、张志端、张志星等,都是从新加坡这个橡胶工业“圣地”回来的。他们制作胶制品的技术造诣在国内首屈一指,产品质量可靠,深得顾客欢迎。厂的生产步步高升,突飞猛进。创业时雇用工人二三十人,不久便增至一百多人。为时不久,顾客的对象越出穗市范围,产品风行全省以及华南地区。虽然增产不少,还是求过于供。这是辛亥革命后不久新兴工业迅速发展的一个有力的例子。

   由于新业宏开,获利丰厚,当地土匪贼帮对该厂诞垂三尺,早有所谋。在民国十年前后的一天,一封勒索巨款的“打单”信,直投邓凤墀的家里。这封信极尽威迫恐吓之能事,使邓氏家中男女老少以及该厂的股东都深感恐惧。大家经过盘算,感到“三十六着,走为上着”,邓氏一家从此把经营转到香港去了。与此同时,一些股东恐受波及,也离开了广州。邓氏在香港开设了“中国第一家”的第一支店,由邓兆枢任经理,邓兆璋任副经理,嗣后又在上海开设“中国第一家”的第二支店,由邓兆珍任总经理,梁霭春任厂长。这两家支店的产品牌子均沿用双飞剑唛,上海支店还新添了兄弟球鞋的新牌子,产量和质量又有提高。在香港设第一支店时,职工人数为五六百人,至上海设第二支店时,职工人数则达一千多人。这在当时是规模相当的。这两家支店先后建立,在香港和上海两地又各自成为当地橡胶工业的第一家。邓凤墀创办的橡胶工业从此进入了第二代。在邓凤墀被匪徒“打单”的前后,“中国第一家”的股东们因意见分歧,拆股分家,开投时,为邓氏所投获,改由原在洪德路经营百货店的、当年是“中国第一家”的一位老主顾客梁彦卿和厂的技术员姚天铎负责管理,把厂名改为合作胶厂。这一期间,在“中国第一家”厂址的附近,陈玉波、张志端、张志星等人又开设了“中国大一家”。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任市工商联执委的邓仲仁,是邓兆璋的哲嗣。到了他这一辈设厂之时,邓凤墀在我国创办的橡胶工业,便进入第三代了。

   在辛亥革命前后,广州市纺织工业的显著变化也体现了一个由小到大的迅速发展的过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