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工商业辛亥革命后发展实例(5)

辛亥革命网 2012-06-07 00:00 来源:广州文史 作者:黄曦晖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皇朝,结束了持续两千多年的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在促进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四、批发商

   清代之时,商业店铺为数不少,但以小型店铺居多。它们多是面向居民拆零售卖。那时,批发商店极为少见。民国之后,在零售商店不断发展的同时,批发商店亦不断增加。接着,便在同一行业中出现了零售和批发的分家。到了民国十年左右,零批之间的分家更是行时。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行业尤为如此。例如花纱、土布、绸绫、百货以及柴、米、油、盐、酱、醋、茶等各行各业,无一例外。从前零批已进行过分家的,此时分家更彻底,演变到界限分明。也有兼营的,诸如“零中批”、“批中零”等,但都是以次点衬托主点,或者是处于暂时性的过渡和在过渡之中。此时,资本充裕的重于批发,资金脆弱的多是零售。批发商是对零售商销出,零售商则向批发商购入。民国以后的这一分家,体现了商品济经的发展,反映了经济贸易日见活跃。

   五、出口办庄

   民国之前,办庄已有。主要是出口缫丝、夏布、药材、茶叶、陶瓷以及藤、竹、草各种手工品等。以缫丝出口为例:清光绪五年,我国出现了第一家蒸汽缫丝厂,它就是开设在广东省南海县官山地方的裕厚昌缫丝厂。当时是只此一家。到了民国十三年,全省缫丝厂发展至一百六十七间。1929年以前广东省未有生丝检查所设立之时,丝厂不能直接卖生丝出口,专靠丝庄来转手出售。丝庄设在广州沙基一带及西关杨巷等处。最旺时约有二十余家。一般丝庄是负责五六家丝厂出售生丝的,但规模大的有十余家。以上材料可以说明,辛亥革命前后相比,由于广东省的缫丝厂不断发展,生产不断提高,出口不断增多,因此,广州市丝庄亦陆续增加,经营业务也相应上升了。除此之外,直接办庄出口的夏布、药材、茶叶、陶瓷、山货等各种办庄,不论办庄本身的数字和经营业务的数字,也是后来比以往大幅度增加了。值得一提的是:夏布出口。我国民间的麻纺织布料,粗糙的称为麻布,幼细的称为夏布。它盛产于广东、广西、四川、湖南、江西各个省份,尤以江西万载县见著。据知,该县的夏布生产遍及各户,凡是女子必学必织。所谓熟能生巧,因此,所织之布,精工细作,美观大方,驰誉中外,深受顾客欢迎,出口极为畅销。

  满汉全筵消失 中西餐馆勃兴

   民国之前的茶楼(有些称茶居、茶馆)所经营的是,饮杯香茗,吃点饼食,所卖的东西多是杏仁饼、蛋卷、薄脆、糖果之类。有些茶楼则只是供应糖果食品,如糖莲子、糖冬瓜、糖橘子、糖金橘以及糖荷豆等。这些茶楼在每个茶台之上设有瓦盅的“四件头”,即茶盅、茶盅盖、茶盅垫和茶杯。在茶台之旁设有一个小窗橱,橱里放有几款饼食或糖果(一般是四碟,各店不一)。客人来时,由“企堂”问明饮的茶叶品种,如龙井、水仙、普洱、寿眉、红茶等,对茶客招呼用茶。客人需吃食品时,得自己探手从小窗橱中取食,食罢结账。当茶客付账时,掌柜或“企堂”向窗橱一望便知客人吃了多少,该收多少钱。茶客结账后,“企堂”便将所缺的饼糖碟数补上。这些茶楼所售的饼糖,当时多是向饼家和糖果铺购进的,能自制的,屈指可数。民国之后,茶楼应市品种陆续有了增加,开始有豆沙饱、麻蓉饱、椰蓉饱、叉烧饱和腊肠卷供应。再后便有牛肉烧买、干蒸烧买和虾饺烧买出现。

   从几家历史较长至今还在的名牌茶楼来看,以辛亥革命前后画线,都可以看到它们的变化是很大的。以陶陶居为例:陶陶居的前身是匋匋居,是一位叫黄澄波的于清光绪十一年开设的。它原址是西关一间古老大屋,后来倒闭。不久,为南海县大富乡的谭杰南顶手接办。至民国开拓马路之后,才扩充营业。黄澄波是广州市饮食界的知名人士,素有“茶楼大王”之称,寓居香港。陶陶居驰誉中外的中秋月饼和龙凤礼饼,是从这时产生的。成珠楼的鸡仔饼虽享盛名在一百多年之前的清朝,但它的质量也是随着时光的转移而提高的,它在辛亥革命前夕才开始远销东南亚的。至于莲香楼,开业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成名于民国之后,那就更不在话下了。惠如楼以首创“星期美点”轰动一时,也是民国之后的事。

   清末民初出现的酒家,其前身是茶馆。广州市的一品升、品连升、贵联升、玉醪春、南阳堂、福来居、聚丰园等较为有名的菜馆,以往一向是以一百零八款的满汉全筵作号召,招徕顾客。民国后亦逐步转移到“八大八小”、“六大六小”的酒菜筵席。以后陈福俦财团兴办了南园、西园、文园、大三元等“广州四大酒家”,实行社团宴会、随意小酌。酒菜筵席、上门到会均可,把经营方式多样化了。那时,粤菜品种繁多,数之不尽。烹饪中,煎、炸、炒、炊、蒸、滚、煀、焗、炖、泡、扒、扣、灼等等,务使菜肴符合香、酥、脆、肥、浓之美味,琳琅满目,式式具备,堪称盛况空前。

   满汉全筵之所以被摒弃,一是因它价格高昂,一席索价由千到万,非一般民众所能享用,即使富商巨贾也非时常所能光临;二是因它款数太多,食用太繁,同“民国”的气氛不相适应,为人所厌弃。而一般酒菜筵席,口惠实至,除寿筵喜酌宴请亲朋外,亦宜于官宦、工商业家们交际于商场,为人们所乐取。满汉全筵盛行于清朝,衰落于民国。民国之后中式菜谱品种之多,远胜于辛亥之前。

   民国之后的中菜还有一个特色是:它吸取了一些西菜(外国菜统称为西菜)的特点,把西菜的某些特点吸收在中菜之中,充实中菜,以适应中外人士的要求。其他食品亦是如此。与此同时,西餐馆在穗城自成一格,破土而出。如今位于财厅前的太平馆,原是在太平沙开设,是清咸丰末期由一位叫徐志高始创的。他早期在当时属于城门之外的更楼门前的太平沙煎牛扒贩卖,接着,搬进了更楼之内营业。现址是民国之后才迁进来经营的。该馆的西食集各国西食之精华,结合南粤特点,花式品种多样,深受中外人士欢迎。作为广州市首创的西餐馆——太平馆,它的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可为辛亥革命前后该业的变化作一个见证。从事西餐业达半个世纪以上的老行尊冯佳,在该馆度过了二十个春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