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运动时期云南都督府的“拥护共和”奖功制度(2)
辛亥革命网 2017-06-05 10:15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尹仑 查看:
二、“拥护共和”奖功制度的形成
“拥护共和”奖功制度是护国军政府对组织、参与和支持维护民国共和政体、反对袁世凯复辟称帝的有功人士的褒奖。“拥护共和”奖功制度的形成建立在“护国战争”与“护国运动”两个基础之上:首先,“拥护共和”是护国战争的革命旗帜。在护国军政府与北洋军阀的战争开始之后,以及护国军组建和出师北伐过程中,广大热血青年掀起了从军热潮;其次,“拥护共和”是护国运动的革命宗旨,在自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后至护国战争最终结束的整个护国运动过程中,国内外社会各界人士对这一革命运动给予了广泛的支持和贡献。
1. “拥护共和”是护国战争的革命旗帜
护国战争从1915年底爆发到1916年中结束,历时半年左右,虽然作为一次军事行动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但其影响巨大,是一次民众广泛参与的战争。
护国军重要人物会照
护国军宣布组建之后,云南各地广大各族青年踊跃投军,形成了参加护国军的热潮。云南省立第一中学的学生自发组织了“讨袁学生队”,并上书云南都督府说:“共和国家者,国民之国家也;能保护其国家,须国民皆有当兵之义务;我国虽尚未实行征兵之制,而在国民,......亦不可无当兵之心,况学生哉?......生等所以日夜踟躇不安,群情愤激,而有讨袁学生队之组织也。本校学生约六百余,除残疾及其要事缠身者外,至少尚有二三百人,若编为一队,得良善军官严肃教练,数日后可以即戎矣。”[[[] 《滇声报》,1916年1月1日.]]云南省高等警察学校的全体学生,也要求编入护国军,云南都督府于是将其编成了“预备队”。[[[] 《滇声报》,1916年1月2日.]]随着要求参军的青年和学生越来越多,云南都督府决定在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增设班次。护国军在进军途中,沿途各族青壮年农民直接要求参军。在护国第一军第一梯团行进至昭通鲁甸时,大批回族和汉族青年农民自动相约前来要求入伍当兵,第一、二两支队都从中挑选了数十名青年,编入队伍作为后备队。[[[] 奚济霖. 护国第一军二支队(原步七团)的回忆[J]. 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十辑,第218页.]]护国军进入四川后,四川当地人民群众也以各种方式支持护国军。时任护国军第六支队长的朱德回忆说:“农民武装起来,攻击敌军运输,他们把粮食和弹药转运给我们。船夫撑船往来给我们运送给养,把我们的队伍摆渡过河,并且从战场上往下抬运伤兵。”[[[] 史沫特莱. 伟大的道路[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133页,1979.]]
由于广大学生和青年踊跃参军,护国军的征兵计划在短期内得以顺利完成,护国军在原来云南陆军八个团的编制基础上增加了二十个团,达到了二十八个团,加上炮兵、骑兵和警卫军等,共计三十六个团,兵力增加了两倍。[[[] 谢本书等. 护国运动史[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第235-237页,1984.]]在护国第一军向四川进军以后,留滇部队已所余无几,急需补充兵员。“于是有讲武学校、志愿队、将校队、警察部队、义勇乡团、商团以及原团队留滇机构,纷纷扩大组织,招募兵员。而吾滇健儿,闻风而动,无论在校学生、在乡子弟、退伍军警、闲散人士,甚至退隐绅耆、省外学子、各省仁人志士,莫不同声相应,踊跃投效,一时全滇形成一股普遍的从军热潮,无阶层的分别,无党派的门户。”[[[] 护国历史资料选辑——纪念护国运动七十周年[M].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云南省委员会,第80页,1985.]]在民众的支持下,护国军迅速组成了第二军、第三军及挺进军,第二军以李烈钧为总司令出发东征两广,第三军则击溃了串扰滇南的龙觐光部,巩固了护国军后方。
在人民群众的踊跃从军热潮下,护国军官兵士气高涨、战斗力远强于北军。蔡锷曾经下令,如能攻克敌军阵地,每位士兵赏银五十元,而各士兵听了后却慷慨激昂地回答:“吾辈命且不要,何有于钱,顾官长命我辈进攻,虽死亦复何避!”护国军“所以能忍饥忍寒,洒热血,冒万险,以死为荣,不稍退却。”[[[] 李印泉、李梓畅君关于护国军之谈话,北京中华新报1917年版,第35页.]]护国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有着明确革命理想和目标的战争,在这一战争中将官不为利益、士兵不为钱财,为了民主共和体制的建立,护国军将士不惜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坚定地凝聚在“拥护共和”这一旗帜和号召之下,使得护国战争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2. “拥护共和”是护国运动的革命宗旨
护国运动自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后开始,持续到护国战争结束之后直至军务院撤销,历时长达数年之久,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其意义深远。
护国运动开始之后,“滇中反袁思潮波涛汹涌,官兵反袁情绪激昂,如火燎原。无论是军队里,或城市乡村,都呈现一片反袁呼声。”[[[] 杨如轩. 我知道的云南护国起义经过[J]. 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十辑,第49-50页.]]时任云南都督府秘书厅厅长由于龙记载:“当教场誓师那一天,昆明全体人民,不约而同,结队成群,在街上游行,高呼‘拥护共和民国’的口号。”[[[] 由云龙. 护国史稿[J]. 近代史资料,1957年第4期第43页.]]一九一六年元旦,云南各族各界人民,在省城昆明举行“拥护共和”纪念大会,据当时的报纸报道:“兹届民国五年一月一日,为我滇维护共和之大纪念。是日各家铺户,均张灯结彩,悬挂国旗,并于门口张贴红纸金书‘永护共和大纪念’字样......同庆共和”。[[[] 《滇声报》,1916年1月5日.]]当蔡锷率领的护国第一军从昆明出发时,“各界均悬旗欢送,沿途唱万岁,声震山谷,......实为从来所未有。”“绅商各界和青年学生两三千人集中在状元楼热烈欢送。许多女学生还送手巾给出征官兵。在行军途中,群众纷纷向部队送茶送水。”[[[] 杨如轩. 我知道的云南护国起义经过[J]. 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十辑,第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