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天下|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114周年,辛亥网移动版

首页 > 辛亥百年 > 教育 >

从壬寅学制到壬戌学制(2)

图2 民国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

  形式上,这一学制沿用了癸卯学制三阶段、三类别的划分方法。根据癸卯学制的规定,受普通教育的儿童从7岁入小学堂到通儒院(相当于现在的大学研究院)毕业,到31岁或32岁才能完成学业,修业时间过长;而壬子癸丑学制将小学教育由9年缩短至7年,中学教育缩短由5年缩短至4年。

  科举制度的消亡,为新式学堂的普及创造了条件。蔡元培留学德国时对西方近代教育文化的考察和体验,为新学制的建立提供了依据。壬子癸丑学制改“学堂”为“学校”,改“高等学堂”为“大学预科”,大学分文、理二科,废除了小学的读经课和大学的经学科,废除了与科举制度伴生的奖励制度,给予女性受教育的权利,甚至允许初等小学男女同校。这一学制特别注重用民主共和思想取代传统封建思想,反映出资产阶级的发展要求,在中国教育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除旧布新的作用。

  壬戌学制:以生为本

  民国成立不久,共和政体遭到了康有为等人的抨击。袁世凯也步步为营,自立为帝,进行复古教育,恢复了尊孔读经的传统,破坏共和政体下的教育改革成果。1916年6月,袁世凯去世,全国掀起了反复古教育的浪潮。“五四”时期,涌现出全国教育联合会、中国科学社、中华职业教育社、新教育共进社等大批教育社团。这些社团(特别是全国教育联合会)对教育改革的热心参与,使新学制的诞生成为了可能。192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新学制系统”,即“壬戌学制”。这一学制是由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制系统提案不断修正而来的。

  壬戌学制深受美国教育模式特别是美国教育家杜威“儿童是中心”教育思想的影响,同前几个学制相比,它的最大特色就是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胡适、陶行知、廖世成等对制定壬戌学制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人物,都强调学制要处处考虑学生的利益,要以学生的需要和能力为制定的依据,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改“蒙养园”为“幼稚园”,将其正式纳入学制系统;初等教育由7年缩短至6年,其中分初、高二级,初级4年可单独设立,为各地灵活教学提供了方便;中等教育由4年增加至6年,便于加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取消了预科制度,并采用选科制,充分体现了专业教育的特点;师范教育种类增多,程度提高,设置更灵活;实业教育改壬子癸丑学制中的“实业学校”为“职业学校”,不对学习年限和程度作统一规定,自由度更高。这些内容充分体现了壬戌学制“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