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天下|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114周年,辛亥网移动版

首页 > 辛亥专家 > 学术成果 >

朱理治的金融思想:历史实践与现实意义(4)

  例如,如图1所示,2008年2月,中国的通货膨胀率(CPI同比增速)达到8.7%的阶段性峰值。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央行采取了一系列货币紧缩措施以抑制通货膨胀。2008年10月,雷曼兄弟倒闭,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突然变为通货收缩压力,由2009年1月的1.0%陡降至2009年2月的-1.6%。在此期间,中央银行并没未主动压缩货币供应量。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没有需求的货币自动且迅速地退出了流通,而物价也同时下降。这种情况和当时陕甘宁边区“生产品不够边区之用,外货又不能进口”,以至于供不应求导致物价上涨,是同一个道理。朱理治同志在当时的分析今天依然适用。

  由于M2的增速超过名义GDP增速,很多人批评中国央行货币“超发”。但事实是,中国经济当前的主要矛盾是有效需求不足。在这一情形下,即便货币增长速度较快,也不会导致通货膨胀。既然没有通胀,就很难说央行是货币超发。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增发的M2中的大部分转化为储蓄存款。中国目前存在的M2和M1增速之间的“喇叭口”就是证明(图2)。

  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凡事都有个度。如果长期“超发”货币,形势一旦发生变化,“超发”的货币就会转化成通货膨胀。例如,2020年3月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为1.5%。2020年3月之后,由于各种各样的外部冲击,特别是美国股市暴跌,美联储“无底线扩表”,恢复零利息率。2021年3月美国通货膨胀率达到2.6%,到年底时为7%,2023年通胀率最高一度达到9.6%。换言之,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度,必须把这个度掌握好。在延安时期,朱理治同志就对货币发行量、通货膨胀和实际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有非常清楚的认识。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