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天下|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113周年,辛亥网移动版

首页 > 辛亥专家 > 学术成果 >

《南社诗话》中的孙中山史事

《南社诗话两种》,曼昭、胡朴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署名“曼昭”的《南社诗话》(收录于《南社诗话两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经青年学者宋希於与笔者接力研究,证实为汪精卫所作(参宋希於《“曼昭”是谁?》,陈晓平《“曼昭”就是汪精卫》,《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2年9月2日、16日)。

  汪精卫出身文学世家,叔父汪瑔、堂兄汪兆镛都是近代有名的诗人学者。得益于家学渊源,汪精卫文学造诣颇深,治事之余仍从事诗词创作,《双照楼诗词稿》有声于时。汪氏于1929年前后写成的《南社诗话》,以刊布孙中山战友诗词作品为经,以保存革命史料为纬,寓政治褒贬于文学评点之中。

  汪氏因缘际会,早年师从朱执信、古应芬,1905年与同窗胡汉民加入同盟会,到1925年止,追随孙中山凡20年。孙中山凡有兴作,汪氏几乎无役不与。《南社诗话》中的记事内容,多是亲身经历或得自当事人转述,可信度颇高,是研究孙中山、辛亥革命、护法运动的第一等史料,内中有关胡汉民挑拨孙中山与陈炯明关系的记述,可补现代史之不足。

  胡汉民挑拨孙陈关系

  孙中山、陈炯明决裂,为民国史重大事件之一。作为孙中山领导下的实力派政治军事领袖,陈炯明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孙、陈政治理念的差异,是两人分道扬镳的主因。陈炯明认为兵燹之余,急需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发展教育;孙中山则从全局上考虑,践行与奉系共同讨伐直系的约定,力主出兵北伐。笔者视野所及,反对护法国会、回粤的人,有孙中山的老友章太炎、蔡元培等人,连亲儿子孙科也在其列;主张暂缓选举总统的,有唐绍仪、汪精卫等孙的老友亲信。政见不同,本可从长计议,协商解决,未必一定发展到水火不容。

  1920-1922年间的孙、陈交哄的主要原因,已有不少学者作过研究。双方闹到感情恶化、公开决裂以至兵戎相见,孙中山“股肱之臣”胡汉民应负一定责任,许崇智、蒋介石也曾推波助澜。本文试图呈现这个尚乏人注意的侧面。

  1920年8月,陈炯明奉孙中山之命,从福建率领粤军回师收复广东。10月29日,正当粤军逼近广州之际,孙中山致函蒋介石,高度评价陈炯明,并声明应服从“主义”而非服从个人:“竞存(陈炯明字竞存———编者注)此番回粤,实举全身力气,以为党为国。吾人亦不惜全力以为竞兄之助,同德同心,岂复寻常可拟?……我所求者,惟期主义政策,与我一致,即我所谓服从我三十年来共和主义,而岂若专制之君主,以言莫予违为得意耶?”(《孙文与陈炯明史事编年》第290页)此时两人即使偶有分歧,都能通过协商顺利解决。

  这一阶段,陈炯明也表现得十分大度。同一天,陈炯明致电孙中山:“我军本晨克复广州,敌向北江退却,钦、廉籍军在省宣布独立。现一面处置钦、廉军,一面檄大军追击,请同展兄(胡汉民字展堂———编者注)立刻回粤主持烦剧,炯须督队前进也。”(《孙中山年谱长编》下册第1304页)陈炯明在恳请孙中山回粤主持大局时,仍特地邀请孙中山的助手胡汉民。尽管军务倥偬,陈炯明为照顾胡汉民感受,仍考虑得十分周到。

  后来双方分歧日深,孙中山身边一些人物的煽惑不可忽视。陈炯明的亲信陈演生说得比较含蓄:“当日对先生(指陈炯明)与中山先生,实有不尽爱人以德之人,有以使彼此合而不得不离,离而不得复合者,应合负此一段历史上之责任。”(《陈竞存先生年谱》编后语,1950年香港版)陈炯明本人,在“六一六事变”前,对前来惠州说合的吴稚晖说过:“粤局弄到如此田地,挑拨离间者大有其人。不去此辈,吾与孙中山将永无复合之日。”5月25日,陈炯明当面对汪精卫感叹:“随中山多年,谊不可谓不厚,尚且信一般闲言而遗弃之……”(《陈炯明文集》下卷第931、943页)

  同盟会元老莫纪彭,晚年在回忆中则直言:“说到孙、陈分裂,不如说胡、陈分裂。展堂……出身刀笔吏世家,舞文弄墨而不能容物,当年同志无不非议之。”“孙、陈关系,日形恶化,乃致毫无转圜余地,则中山之左右胡、许诸人不能辞其咎也。”(《莫纪彭先生访问纪录》第20、22页)“胡、许”指胡汉民与许崇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