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华侨华人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时间:2025-05-09 15:41 来源:团结报 作者:杜继东 李章鹏
1940年8月,陈嘉庚率领南洋侨界回国慰劳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要求“加强和改进侨务工作,形成共同致力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也提出要“完善大统战格局”,并使之成为“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大华侨华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依靠的重要力量。华侨华人遍及世界各地,据估计,目前全世界华侨华人达6000万左右,国内的归侨侨眷共3000万左右。他们中有众多层次较高的专业人士和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家。不仅如此,华侨华人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国、爱乡。 华侨华人与祖(籍)国同呼吸、共命运。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积极探索民族独立解放之路,追寻国家自立自强和现代化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华侨华人满怀赤子之心,为民族独立、祖国进步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甚至生命。 华侨华人积极参与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等爱国运动 当孙中山推翻封建帝制,追求民族解放时,华侨华人出钱、出力、出人,积极投身到革命洪流之中,给革命党人以无私的帮助。对华侨华人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孙中山曾说:“慷慨助饷,多为华侨”;“华侨乃革命之母。”这样的评价是相当高的,也是恰如其分的。 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紧要关头,华侨华人又是出钱、出力、出人,与祖国人民共赴国难,积极投身于伟大的抗日战争之中,表现出前仆后继的英雄气概、不畏牺牲的献身精神,以血肉之躯铸就中华民族不屈的钢铁长城,为祖国、为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巨大牺牲和贡献。当时全世界1000余万华侨华人,参加捐款支持中国抗战者就有400多万,还有不少华侨华人回到中国,活跃在抗日战场的各个地方、各个角落,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独特贡献。华侨华人在捐款活动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动人心弦、可歌可泣的故事。马来亚山打根华侨郑潮炯曾七次沿门义卖瓜子,后又把自己年幼的四子送给别人,得款80元献给祖国。缅甸仰光女侨胞叶秋莲,将所有首饰及两处家产拍卖所得全部捐出,自己则入寺为尼,她说:“只要我的祖国战胜,自己饿死是不妨的。”同时,大量华侨华人投身抗日洪流,活跃在祖国抗日战场的各个地方、各个角落。其中最令人感动的是,一批又一批南侨机工奔波在崎岖险恶的滇缅公路上,为抗战军事物资的运输立下汗马功劳,被誉为抗战建国运输线上的“神行太保”。作为中国空军的骨干力量,华侨华人飞行员与敌殊死搏斗,血溅长空,立下赫赫战功。延安,是革命的圣地,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吸引一批又一批华侨华人青年投奔革命,投奔八路军、新四军。在八路军、新四军等部队中的华侨华人,与自己的战友一道英勇作战,有些血洒疆场。 当抗战胜利,中国面临两种前途、两种命运斗争时,许多华侨华人作出明确而正确的选择。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华侨华人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就已经认识到国民党政权的腐朽、专制本质。1940年的延安之行,使陈嘉庚认识到“中国希望在延安!”1945年3月,司徒美堂联合美洲各华侨报界发出著名的《十报宣言》,要求结束国民党的一党专政,还政于民。陈嘉庚、司徒美堂的主张,不仅标志着其个人政治立场发生变化,也预示着华侨华人政治立场的转变。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呼吁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五一口号”发布后很快传到海外,华侨华人反响非常热烈。5月4日,陈嘉庚主持召开新加坡侨团大会,在海外率先响应中共的“五一口号”,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8月12日,司徒美堂以美洲洪门致公堂耆老身份对左派报纸发表“国是主张”,回应中共中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问题。此后,两位先生接受中共中央邀请,回国参加新政协筹备会议和正式会议,为新政府的成立献策献力。 华侨华人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作出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海外后,华侨华人奔走相告、额手称庆。许多侨胞对新政权满怀期望,不远万里投身祖国,决心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聪明才智。以钱学森、华罗庚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海外学子放弃西方优厚的生活,回到祖国,成为新中国各个学科领域的带头人;汤仙虎、侯加昌、林慧卿等华侨体育人才回国执教,对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良多;还有众多的侨生,纷纷回国求学为祖国服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亟需外汇发展经济,但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我国赚取外汇遇到重重障碍,而侨汇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华侨华人数量众多是中国发展的独特资源和独特优势,他们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都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爱国心、报国志得以充分展现,他们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热烈响应者、积极参与者、重要贡献者,同时也是从中受益者。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严重缺乏资金和外汇储备。邓小平看到几千万华侨华人中蕴含的丰富资源,提出“海外关系是个好东西”,后来又提出华侨华人是中国“独特的机遇”。1980年,中共中央依据华侨众多、邻近港澳台的特点,决定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厦门设置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发展。目前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最早一批投资于中国的外资即是华侨华人资本。也正是由于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资本的引领和试水,日本、韩国、欧美国家的投资才跟随而来。不仅如此,改革开放以后,侨资一直是我国引进外资的主体。改革开放之初,侨资在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中占主导地位,占比高达七成以上。1992年开始,欧美日韩外商投资开始强势增长,侨资比重有所下降。但从2006年开始,侨资份额再一次上升。2008年开始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在2008年和2009年连续大幅下降,但是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几乎未受影响,这主要归功于侨商投资的强力支撑。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华侨华人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随投资而来的还有技术、管理经验,更重要的是现代商业文化的价值观念和全球化的视野。无论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还是加入WTO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商业价值和全球化视野都不可或缺。 华侨华人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在增加资金供给、带动出口、促进就业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广大华侨华人积极参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此过程中,华侨华人自身的事业也受益匪浅,他们的实践活动,还促进了所在国与中国乃至世界的联系,促进了所在国与中国的贸易、投资往来,对所在国的经济发展也作出了积极贡献。 华侨华人助力推进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经过70余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和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取得巨大成果,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经过100多年的理论探索,中国的现代化理论积累也达到一个临界点。广大华侨华人在民族独立解放运动中,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均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他们也必将大有作为。 (一)共推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科技创新驱动的生产力,科技创新的根基在于人才。如何利用高新科技和创新技术提升中国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摆脱“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局面,开创“中国创造”的全新时代,是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大量人才和科学技术的支撑,对于中国来说,华侨华人中的科技、创新人才无疑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据估计,华侨华人科技人才的总数接近100万,美国12万一流的科技人才中,华侨华人占四分之一,华裔博士占全美博士的7%。目前仅在美国硅谷地区供职的华侨华人科技人才已超过10万。邓小平曾指出,海外华裔专家是“活的宝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如果不走创新驱动的道路,新旧动能不能够顺利转换,中国就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加大人才扶持力度,积极主动吸引国际人才,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的回流态势日趋明显。华侨华人对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助力基础性科学研究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在民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时期,学成归国人员对中国的现代学科的建设和科技的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黄大年是新时代归国科学人才的杰出代表,2009年回到母校吉林大学任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全职教授,开始为中国航空地球物理事业耕耘、播种。他带领团队,为中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为国家深地资源探测作出突出贡献。 2018年,美国司法部出台饱受诟病的“中国行动计划”,华裔科学家遭到无端打压。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全球科研人才特别是华侨华人科研人员的到来。哈佛大学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美国华人科学家群体正面临显著流失,“中国行动计划”的出台加剧了这一趋势。 有资料显示,在美国从事芯片研究的十位领军人物中,有六位是华人。尹志尧、邓中翰等人的回国,使得中国的芯片研发从无到有。而梁孟松团队加盟中芯国际后,大大促进了中芯国际的制程工艺。 (三)沟通世界的桥梁和纽带。中国式现代化是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于最大发展中国家这一基本国情而走出来的道路,这一道路有别于西方已有的现代化模式。正如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所讲的,“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不可剥夺的权利”,“中非共逐现代化之梦,必将掀起全球南方现代化热潮,谱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篇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应能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的借鉴。中国式现代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华侨华人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他们熟悉中国和所在国的历史文化、政治制度、法律政策和社会习俗,以及所在国民众的思维模式、语言习惯,可以用当地人易于接受的方式,面对面地向所在国人民讲好中国故事,讲述中国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华侨华人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成熟的商业网络,拥有广博的人脉关系和丰富的智力资源,具有融通中外的独特优势,是发展中外经贸合作的重要桥梁。他们是推动多边主义的重要力量,在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程中,必将继续发挥“以侨为桥——沟通中国与世界”的作用,在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广大南方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必将继续大有作为。 (作者杜继东 李章鹏,单位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历史研究部、韩山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
- 上一篇:上海孙中山故居藏孙中山题赠宋庆龄书籍考述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