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常与新变——明清文化五百年(3)

辛亥革命网 2019-08-14 09:33 来源:UNESCO工业遗产教席 作者:冯天瑜 查看:

史学的功能,要者在展开历史发展过程,明其变易,方能识破兴废成败之底里。

  四

  以上概述明清所处的历史方位,由此派生的明清文化因以呈现“集古”—“萌新”的双重属性。

  其一,明清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总汇期。

  典籍整理、文化集成工作自明而清,以空前浩大的规模展开,类书《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辞书《康熙字典》,丛书《四库全书》均为中国乃至世界相关典籍之最。

  订正、考释古典的考据学始于明中叶(杨慎等为代表),清中叶更为学术主流,代表学者有以惠栋为首的“吴派”(沈彤、江声、余萧客、江藩、王鸣盛等);以戴震为首的“皖派”(段玉裁、程瑶田、金榜、孔广森和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等);阮元代表的“扬州学派”(任大椿、焦循、汪中等)。乾嘉考据学对古代典籍作系统整理、对传统文化作全面总结,使得数千年来各个学科、各个领域的专门之学得到发掘、彰显和条理化。其研究对象重在古籍、古史、古器物,治学态度如“老吏断狱”,“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其理性态度、实证方法,与近代科学并无二致,对中国乃至日本的近现代学术影响深巨。

  明清集传统科学技艺之大成,药物学巨著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农学总成且汲纳西学的徐光启《农政全书》,手工业技艺百科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地学杰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造园绝世经典计成的《园冶》,沿袭两百余年的雷氏建筑术(仅国家图书馆就珍藏“样式雷”两万多张建筑图样)等,均达到前工业时代的最高科技水平,即使今日观之,也颇有发明、发现方面的启示。

  其二,程朱理学主导精神世界,继之心学崛起,又复归于程朱,构成明清形上学的圆圈,晚清新学勃兴方突破此一圆圈。

  自晋唐以降,佛教与道教在信仰世界的影响力愈益增强,儒学退守,至宋明,儒者在消化吸收佛道思辨成就的基础上,展开类似晚周孟子“辟杨墨”的“辟佛老”努力,一种思辨化的、以伦理为核心的新儒学——理学在宋代兴起,提供克服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的精神武器。中经元代,至明清,朝廷推尊理学,将二程、朱熹论证的“纲常”“天理”规定为伦理、政治指针,“四书”朱注成了科举考试范本。富含理性和民本精神的儒学,因为官方片面伸张、强力推行而趋于僵化,衍为一种御用的“制度化儒学”,礼教渐趋严密地桎梏公私精神生活,与亚里士多德学说在欧洲中世纪教条化的情形颇相类似。而明中叶崛起的阳明心学,强调个体心性修为,倡导“致良知”“知行合一”,有思想解放意蕴在。由阳明学衍生的泰州学派则反映市民阶层突破礼教樊笼的诉求。

  与心学在明末走向空疏相抗衡,眼光投向社会实际的经世实学也有发展(自明末至清末多种“经世文编”的修纂显示此学的昌盛),架设通向近代新学的桥梁。

  极端的专制皇权激发明清之际“非君论”涌动,在市民文化及党社文化中产生出继承并超越先秦“民贵君轻”说的“新民本主义”,不仅谴责个别暴君、昏君,其批判锋芒普遍地指向“今之君”,即秦汉以降皇权专制制度下的全体帝王(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唐甄《潜书》为代表作)。笔者与谢贵安合著《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有详论,此不赘。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傅山、唐甄代表的早期启蒙思潮别开生面,但在皇权高压下,此种思潮只能暗流潜行(“留书”“待访录”“潜书”等书名传神地表达了此种窘态),且在清中叶沉寂百余年,嘉道间的龚自珍、魏源重振其说,成为近代民主思想的前导。而近代新学萌动之际,颇多对“晚明遗献”的借助,这正是一种“以复古求解放”的历史辩证法之显例。

  其三,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市民文学蓬勃兴起。

  俗谓:中古至近古文学主潮经历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几阶段。小说确乎是近古最具特色的文学样式。明清小说从“魏晋志怪志—唐代传奇—宋元话本”一路走来,渐成洋洋大观。传奇、话本都是短篇,明清短篇精进不已(明末“三言”“二拍”,清代《聊斋志异》皆短篇集合,《儒林外史》则“虽云长篇,颇同短制”),更涌现长篇巨作,讲史小说《三国演义》,英雄小说《水浒传》,神魔小说《西游记》,世情小说《金瓶梅》《红楼梦》《镜花缘》成为古典文学新的楷范。

  明清出现将小说、戏曲提升到与诗文并列地位的议论,甚至认为其教化功能可与经书相比配。明人李贽称《水浒传》和《西厢记》“皆古今至文” ,公安三袁服膺其说;清人金圣叹称:“天下之文章,无有出《水浒》右者;天下之格物君子,无有出施耐庵先生右者。” 明清小说在思想及手法上一创全新格局的则是《红楼梦》。

  小说、戏曲繁荣,文学走出象牙塔,活跃于市井勾栏,为雅士俗众共赏,形成一种信息为大众同享的公众场域。加上童蒙读物流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世俗化,以明清为最。

  其四,“西学东渐”“东学西渐”双向互动。

  明末清初,西欧耶稣会士东来,与徐光启、李之藻、王徵等中国士人协同译介西方文化成就(《几何原本》《同文算指》《坤舆万国全图》《远西奇器图说》等),清代顺康两朝,皇室爱好西学。与此同时,数以百计的来华耶稣会士又向西方译介中国经典及社情,此为欧洲启蒙运动的一种精神借鉴。西学东渐、中学西渐乃17世纪、18世纪中西文化史上的盛事。由于清廷和天主教罗马教廷两方面的原因,这种东西文化互动在清代雍正、乾隆前后中断百余年。清末以降,伴随西力东侵,马礼逊、丁韪良、傅兰雅等欧美新教传教士来华,在宗教殖民的同时传播西方近代文化,李善兰、徐寿、华蘅芳等中国士人有辅译之功。严复等启蒙思想家躬亲西学译述,使“西学东渐”在更高层面和更广范围得以展开,进化论、民约论、民权论、自治论、民族国家论及科学技术传入中国,激起波澜,学堂、报纸、图书馆等近代文化设施雨后春笋般涌现,新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得以专科发展,知识分子取代士大夫成为文化人主体。王国维把“西洋之思想”比拟为“第二之佛教”,并预期对中国学术文化做出创造性贡献的,必是中西之学的“会通”者、“化合”者 。王国维断言:“异日发明光大我国之学术者,必在兼通世界学术之人,而不在一孔之陋儒,固可决也。” 梁启超更寄望中西文化“结婚”,以产出健美的“宁馨儿”,以强吾宗。

  新学取代旧学似成一不可逆转之势,然被统称“旧学”的传统文化自有其深巨潜力和广远影响力,在近现代文化进程中发挥无可替代的、或显或隐的作用,故“且居今日之世,讲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 。中西文化激荡(既相冲突又相融汇)构成清末民初的重要景观,戊戌变法前后展开的中西古今的体用之辩,透露中西会通的广度、深度及难度(此辩在学理层面、社会实践层面一直延伸到今天)。

  笔者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研习中国文化史,而明清文化为探求重点之一。三十多年来,所作文化通史(如《中华文化史》《江河万古流——中国文明巡礼》《中国文化生成史》),多涉明清,又草就几种讨论明清文化的专书(如《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晚清经世实学》《“千岁丸”上海行——1862年日本人的中国观察》《张之洞评传》),并撰明清文化专题文章多篇,曾于1984年集结为《明清文化史散论》出版,此后仍有续作,今次在原书名下汇集成册。本册选文多写作于20世纪80年代(也有数篇成于晚近),其中某些观点,包括历史分期(如中国封建社会)的认识后来有所演化,然此集基本保持原态,呈现一个时段的认识旧貌,以纪“雪泥鸿爪”。前辈思想史家邱汉生先生为旧集所写序言,多所指教,仍列本集篇首,作为对这位渊博而诚挚的学界前驱的纪念。本集编纂间,吴兆丰博士协助校核,特致谢忱。

  对于内容繁富、统系复杂的明清文化而言,小集所议未免挂一漏万,除几则专题综述外,更多的是就若干个案试作解剖,从散点窥探宏局,正所谓“以蠡测海”。如果所拟诸题目,略有意趣,所抒发之一己浅识能引起讨论,收获大方之家的教诲,则不胜欣幸。

  2016年1月20日

  记于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