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的中国梦与世界大同理想(2)
辛亥革命网 2015-11-16 09:23 来源: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 作者:萧致治 查看:
上述事实表明:黄兴不仅有“兴我中华”的崇高理想,而且有实现“世界大同”的超前愿望。在当时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形势下,黄兴和孙中山携手合作,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严重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起亚洲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已经很了不起。但他并未就此止步,紧接着民主共和国的建立,又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把中国建成国强民富、消除贫富等级的民主国家,而且再前进一步,提出要打破国界、种界,建设一个没有欧、美、亚地区之分,没有黄、白、黑种族之异的大同世界。其眼光是多么远大,其理想又是何等崇高啊!具有如此远大理想的人,能说他仅是一个没有理想的实行家吗???
二、实现崇高理想的具体策划
有崇高的理想自然可贵,但如果没有具体的措施来促其实现,理想就有可能流为毫无意义的空想。黄兴作为一个具有崇高理想的领导人,深知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还必须有具体的实施计划,才能使美好的理想逐步实现,不致落空。为此,他为实现远大理想,还提出不少具有远见卓识的规划和设想:
1、加强思想品德建设,改革人们心理。黄兴曾经指出:“国家获得胜利,不是靠武器,而是靠觉悟。”【10】为了实现崇高的理想,他很重视思想品德建设,提高人们觉悟。并且认为,思想品德的提高,是实现崇高理想的思想基石。只有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同心协力,为实现国强民富而共同奋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有思想保证。为此,他提出了改革人们心理的主张。他说:“此次革命系改革政治,兄弟谓人民心理亦宜改革一番。”【14】“武昌起义,百日之内,革命告成。倘非合全国同胞之力,焉能如此之速!”【15】他本人为创建共和民国立下了不朽功勋,却从不居功自傲,并曾一致强调:“共和造成,皆诸先烈碧血之所化。”【16】“孙先生与兄弟及诸同志应世界之潮流,倡政治之改革,赖全国人同心协力,始有今日。”【17】“吾人当以前日运动革命之精神,运动革命之心志,扩张其学识,磨砺其经验,必使中华民国达于完全巩固之域。”【18】“余一生革命,惟以牺牲为目的。此次共和成立,毫无尺寸之功,幸赖五大民族同心协力,相底于成,致有今日之欢聚。”【19】“吾辈九死一生,只知以爱国保种为前提。区区此心,可誓天日。”【20】黄兴的这些言论,句句出于至诚,实为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做出了榜样,也为加强思想品德建设,改革人们心理树立了标竿。
2、加强政治建设,巩固共和政体。辛亥革命胜利之后,摆在革命党人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如何巩固共和政体。黄兴认为,要把国家建设成为一个为人民所共有的民主国家,必须实行平民政治。他说:“世界大势日趋于平民政治,吾人乃亦以平民政治为归宿。盖国家者非一人独有之国家,乃人民共有之国家。以人民为国家之主人,起而担负起国家之重任,此固理之至明,而亦情之至顺者也。”【21】而欲达平民政治的目的,一要建立一个以“巩固共和,实行平民政治”为宗旨的大政党;再要加强法治,制订一部良好的宪法。他认为“民国成立之要素,端赖政党。……日本维新不过三十年,今为世界头等国,声势震于环球者,即本于政党之力。……中国今日尚未完全成立,尤当有极大之政党以维持之。”【22】又说:“欲追踪法美,以收共和之美果,不可不造成伟大政党。”【23】要建设一个大政党,能够担当起巩固共和的重大责任,第一要重道德心,“提倡人人除权利心,以国家为前提。党德既高,则希望可达。”其次是重责任心。“此后民国建设,手续甚繁。凡我党员,均应共负责任,照党纲所定次序办法,人人尽力之所能为,以巩固中国,即以巩固政党,乃不失政党之本义。”【24】黄兴强调,法制是人民一切权利的基本保障。“人民被治于法治国之下,得享受法律之自由;人民被治于专制政府之下,生杀由一人之喜怒,无所谓法律。人民之生命财产,无法律正当之保护,民权亦从此泯绝。”【25】在实行法治中,他特别重视宪法的制订,认为只有制定一部保障民权的良好宪法,才能“立国于不拔之基,措国于不倾之地。”【26】“吾党负建设之责任至繁至巨,首先注意宪法,以固国家之基础。”【27】他号召全体党员都要重视宪法,为制定一部良好宪法献计献策,把制订宪法视为全党莫大之责任。“吾党国会议员,应以平日之学问,出而为临时之讨论。而全体党员之优秀者,尤当以远大之眼光,缜密之心思悉心商酌,发表所见,为吾党国会议员讨论之助,并以转饷一般人民。”【28】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被粉碎后,他总结新的经验教训,又提出在宪法中,为了防止帝制复辟,应该增加一条,“凡反对国体者有罪。”【29】他认为“假使宪法明定反对国体之刑章,则一二好乱之徒不敢擅冒不韪,而一般之人亦罔敢为之附和。此为断除祸根计,为巩固国基计,所万不获已者也。”【30】
3、加强实业建设,巩固共和国基。国家的强盛,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都要依靠经济的发展作基础。国家经济不发达,各项建设事业均寸步难行。黄兴早年在发动和领导革命过程中,深受经济拮据之苦。因此,共和国建立后,对于经济建设特别关注。他从全局着眼,统筹兼顾,对实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指导性的意见。他曾明确提出,在共和国的建设中,“除政治外,尤以实业为发展国力之母,可共同为之。”【31】“二十世纪世界所共同解决者,实为发展国民生计问题。而本问题之锁钥,则在国民之企业力与日俱增。”【32】“中国前途全赖工商业之发达,而工商业必以农林为前矛。兄弟此后愿随诸君从事实业,以巩固国家根本。”【33】在各项实业中,他最重视铁路建设与矿产开发。他曾经说过:“欲兴实业,当谋铁路。铁路不发达,实业即不能振兴。此不可不注意者。”【34】他把矿产的开发视为铁路的滋养料。袁世凯窃夺中央政权后,他和孙中山均打算脱离政界,投身实业。孙中山打算为全国筹建20万里铁路,黄兴则准备开发矿藏,为铁路提供铁煤等矿产。他说中国矿产极多,已开发者不及万分之一,“苟能将矿业开辟,即工业数倍美洲亦可。”【35】二十世纪是煤铁世界,煤铁之多寡,将代表国力之强弱。希望大家全力开发祖国矿藏,让沉睡地下的宝藏,为振兴中华作贡献。他本人愿意追随大家,从事矿产开发。他说:“兄弟此来,避政界而趋实业界。盖铁道修成,必有以供养铁道者,而后铁道乃能充实。故兄弟专注于矿业。盖矿业者,铁道之滋养料也。”【36】
4、加强军队建设,增进捍卫民主共和力量。军队是国防的命脉,同时是捍卫民主制度的柱石。创建民主共和制依靠的是武力,保卫民主共和制仍然离不开军队。“发扬国家之精神,扶持国际之和平,端于武装是赖。”【37】为了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并且保证兵源充足,黄兴十分重视对全国青年的军事训练。他说:“今后宜注意军事的国民教育,自小学以上,于普通教科中加入军事教育,则国中多一就学之儿童,即多一曾受军事教育之国民。一旦有事,征集令朝下,夕可得国民军在千万以上。”【38】他强调军人必须爱国、保民,服从军纪。曾说:“我国土地、人民、物产,皆极丰富,非军队不可保。故军人责任重大,大家要能负责。又军人精神、脑力,比人尤强。此精神、脑力再加学问,则军人之天职可完全无缺。”【39】为了军队能担负起保卫国家的神圣职责,他十分强调严肃军纪,服从上级命令,并且把军人之服从与普通人严格加以区分:“服从之义,在平人为相对主义,在军人实为绝对主义。相对主义者,对于是则服从,对于非则不服从。而绝对主义者,则无论如何,皆应服从者也。军人何以有此种义务?因国家所倚者惟军队,军队所重者在军纪。服从为军纪之特质,破坏服从,即破坏军纪,即破坏国家,而军人之尊荣亦失。故服从实服从军纪,非服从个人也。”【40】军纪是保障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严肃军纪,自然是增强军队战斗力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他亲身看到近代军事的飞速进步,因此很重视军事学的学习与研究。黄兴预言,随着军事科学的不断发展,未来的军事斗争,“必有学问方可制胜。”军人“尤宜以研究军事学为保障民国要着。”【41】
5、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适应建设需要人才。黄兴把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实用人才,视为关系国家兴衰成败的根本措施。他曾强调指出:“造成民国者为教育,建设民国者亦为教育。”【42】随着共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各项建设都需要大量适用人才。为了适应这种需要,黄兴主张公私立并举,大力发展中小学教育,同时兴办各种适应社会建设需要的职业学校,大量培养实用人才,满足国家建设事业发展各方面的需要。他说:“国家的富强在于民智,民智的增进在教育。今日国与国争,有教育则为文明国,无教育则为野蛮国。野蛮必被征服于文明,固世界竞争之公例也。是故立国之基本,以振兴教育为急务。”【43】在兴办教育中,他主张德、智、体结合,不可偏废。并强调“德行为学问之根本。”在东亚地区,“立国以中国为最古,道德亦以中国为极完善。中国之道德且为欧西各国所不及。”【44】西详学问发达,对于此等道德范围未必完备,亦是一个缺点。如能“合新知识与旧道德而一炉冶之,可造成世界第一等国,即可造成世界一种最优美的学风。”【45】
以上黄兴从思想道德、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五个方面,为了建设共和民国,实现中华复兴,提出了许多规划或措施。其中不乏远见卓识,如果能一一付诸实施,相信中国的建设面貌会日新月异,快速发展。遗憾的是,民主共和国刚刚建立,中央政权就被专制独裁的袁世凯夺去。袁世凯两面三刀,独断专行,致使各项建设寸步难行。袁世凯死后,全国大小军阀在欧美列强的扶植下,各据一方,互争雄长,混战不休,根本无条件从事建设。加上后来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致使全国战乱连年,国无宁日,人民痛苦流离,同样谈不上国家建设。黄兴的美好设想,只好束之高阁,直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局面才得根本改观。
三、不惜牺牲一切,为实现理想奋斗
黄兴不但有崇高的理想,有实现理想的整套规划,而且有为实现理想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回顾他四十二年的短暂一生,自从立志投身祖国的救亡图存开始,就把个人的功名利禄置之度外,把个人的生死荣辱视如鸿毛,把自己的家庭安危拋之脑后,不惜牺牲自己和家庭的一切,为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而英勇奋斗!
黄兴自幼聪明过人,勤奋好学。他考中秀才后,不久即赴武昌,就读于张之洞创办的两湖书院读书,深得院长梁鼎芬的赏识,赞扬他“文似东坡,字工北魏。”在读四年,学院举行过十二次大考,他六次荣获第一。还在1900年读二年级时,他就被张之洞选派赴日本考察学务。可以设想,如果沿着这条旧文人“读书做官”的道路走下去,他一定官运亨通,求得个人一生的荣华富贵。但是,他却视个人的功名利禄如粪土,毅然弃之如敝屣,不顾个人的生死安危,投身国家的救亡事业。自此以后,即一切以“国利民福”为唯一宗旨,以拯救国家危亡、振兴中华为职志。他不但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中华民族的振兴事业,而且自己的长子一欧,年才14岁,就嘱他加入革命的同盟会,为革命奔走。一欧在辛亥革命前,就曾参与了震惊中外的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后,黄兴赶到武汉,主持汉口汉阳保卫战,黄一欧参加江浙联军,担任沪军先锋队副司令,投身攻打南京的江宁之役。正当汉阳保卫战进入最后阶段的11月21日,攻打南京的战役也已开始。他寄给一欧的家书,却只有八个字:“努力杀贼!一欧爱儿。”、【46】想起他的这种父子同上前线杀敌,一心为国的献身精神,即使今日读来,仍然令人感激涕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