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与湖南辛亥革命人物群体(2)

辛亥革命网 2016-11-30 09:27 来源:湖南省政府参事室 作者:李跃龙 朱发建 查看:

以黄兴为代表的辛亥革命人物群体是湖南历史杰出人物的一个重要方阵,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走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 清末湖南立宪派可以归并纳入辛亥革命人物群体

  在清末民初的历史变局中,立宪派一直是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当时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并存着三股重要的政治势力,他们设计了不同的政治方案:清政府推行新政改革、立宪派宣扬君主立宪、革命派主张民主革命。就是这三股政治势力的此消彼长才决定了中国政治的新走向。立宪派创办报刊、组织立宪团体、著书立说,要求制定宪法、召开国会,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在清末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立宪运动。立宪派的活动对辛亥革命的进程、近代中国历史的演变、乃至中国的近代化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湖南立宪派在全国有相当影响。有一批在全国知名的立宪派人物,如杨度、谭延闿、罗杰、龙璋、易宗夔等等;湖南立宪派在全国第一个上书请开国会,并率先派代表赴京请愿,积极参与三次国会请愿运动,领导各省咨议局联合会第二次会议和积极组建政党;湖南立宪派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湖南保路运动;湖南立宪派以咨议局、资政院为舞台积极参政议政;湖南立宪派积极支持革命派,使湖南成为首个响应武昌起义的省份,等等。清政府、立宪派与革命派为了各自的政治目标而发动的三个运动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然而,历史不可能同时向三个方向发展。三种势力较量的结果,是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中国政治向近代化道路的迈进。历史的合力推动了历史的进程。从辛亥革命的结局来看,立宪运动与革命运动的最终合流导致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传统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历史,为民主政治的建立扫除了制度性障碍。革命无疑代表了当时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

  湖南长沙是20世纪初全国最早发起立宪请愿运动的地方,是全国立宪派的重要基地。湖南立宪派在全国来说有相当影响,有一批在全国知名的立宪派人物,如谭延闿、杨度、刘人熙、罗杰、陈文玮、易宗夔、龙璋、曾熙、左学谦等人,最早在国内进行立宪宣传,在全国第一个上书请开国会,率先派代表赴京请愿,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收回利权运动,以咨议局、资政院为舞台积极参政议政,推进了近代中国反封建的民主化进程。

  在清廷正式宣布“预备立宪”之前,湖南人早已在倡导“立宪”,甚至企图在湖南一省率先实施。1898年湘潭人易宗夔在《湘学报》上发表《中国宜以弱为强说》一文中,明确提出“西法与中法相参”、“民权与君权两重”,“设议院”的变法主张,已具有君主立宪的色彩。湖南维新变法时设立的“南学会”,就已具有议会的形式,只是没有公开打出立宪旗号,南学会会长皮锡瑞即承认:南学会“不在讲学,实在议院,而不便明言,姑以讲堂为名。”1900年,唐才常在上海联络各方士绅代表,组织“中国国会”,就是计划推翻清廷统治后,以之作为国家“议院”的基础。正是在湖南这片沃土上,诞生了清末倡导“立宪”的旗手杨度。

  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宣示,激起了国内民众对“立宪”的期望,国内外的资产阶级立宪派开始名正言顺地组织各种政治社团,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立宪运动。湖南的立宪派更是劲头十足,慷慨激昂,他们以长沙为中心,开会演说,通电请愿,集会选举,组织政团,为立宪运动摇旗呐喊,搞得沸沸扬扬,格外热闹。清廷下达预备立宪诏令后,1906年,杨度在上海联络江浙士绅成立“宪政公会”。1907年,在杨度的鼓动下,湖南立宪派谭延闿等人,在长沙发起成立“宪政公会”湖南支部,定期演讲宪政和地方自治的知识,作为对清廷“预备立宪”的响应。于是,谭延闿成为湖南立宪派的核心人物。当时,活跃在湖南的立宪派人物还有龙璋、刘人熙、陈文玮、曾熙、左学谦、罗杰等人。  

  实行“立宪”就要设立民众参政、议政的机构。1909年10月,湖南各地当选省议员在长沙召开省谘议局成立大会,选举谭延闿为议长,陈树藩、胡璧为副议长,选出罗杰、陈炳焕、粟戡时等人为常驻议员,易宗夔等人为候补常驻议员;选出罗杰、易宗夔等五人为全国资政院湖南代表。1909年,各省谘议局相继成立之后,立宪派便力谋组成一个全国性的“国会”,于是,国会请愿成为立宪运动的主要形式,在这一斗争中,湖南立宪派是发动最早而又坚持到最后的。早在1907年9月清廷下令设立资政院不久,10月5日,杨度在东京成立宪政讲习会,即派湖南留日学生代表熊范舆等人到北京,向都察院递交请愿书,请求清廷于一、二年内开设民选议院。同年12月,雷光宇代表湖南人民向清廷递交《湖南全体人民民选议院请愿书》,谭延闿、龙璋、刘人熙等一百余名士绅联名上书,恳请清廷速开国会,为都察院阻压。不久,湖南再派代表陆鸿第、仇毅、廖名缙等人赴京请愿,要求早开国会,揭开了全国国会请愿运动的序幕。为督促清廷加速召开国会,1909年10月,湖南谘议局议长谭延闿派议员罗杰、刘善渥赶赴上海,与各省代表共商请愿大计。当湖南代表起程赴沪时,湖南修业学校的徐特立断指血书“请开国会,断指送行”。10月8日,各省请愿代表第三次向资政院递交请愿书,资政院开会讨论时,湖南议员易宗夔慷慨陈词:“根本上的问题,就是速开国会。当此存亡危急之秋,惟国会可以救亡。”湖南议员罗杰发言道:“国会速开一事,为我国存亡问题。”在湖南议员罗杰、易宗夔的大力鼓动下,资政院通过了《陈请速开国会具奏案》,请求清廷于次年成立责任内阁,召开国会。这一愿望虽未达到,但联合请愿行动迫使清政府同意,将预备立宪的期限由原定的9年缩短为6年,预定于宣统五年(1913年)召开正式国会,在此之前,先行组织责任内阁。

  1911年5月8日,清廷组织的责任内阁正式出笼,令立宪派大失所望,要求撤销“皇族内阁”为主题的请愿运动再度兴起。5月中旬,谭延闿、周煦埏从长沙火速赶到北京,参加全国谘议局联合会,谭延闿被各省谘议局议长推举为大会执行主席,由谭延闿主持的各省谘议局联合会,向都察院呈递《亲贵不宜充内阁总理,请实行内阁官制章程,另简大员组织》一折请求代奏,他们援引西方国家公例,力陈皇族亲贵不应参加内阁,但没有得到清廷答复,反而召来一道措词严厉的“上谕”,斥责议员“议论嚣张”,干预朝廷任命官吏之权。接到上谕,立宪派情绪十分激愤,谭延闿等人立即以全国谘议局联合会名义发表《宣告全国书》,揭露皇族内阁“名为内阁,实为军机;名为立宪,实为专制。”接着,他们又发出一份《通告各团体书》,分别对“上谕”逐条进行辩驳,并且郑重声明,定于9月间再聚北京“续行请愿”,号召海内外各团体派员来京参加。1911年7月初,孙洪伊、汤化龙、易宗夔、谭延闿、雷奋等72人在北京发起“宪友会”,不久,谭延闿南下回到长沙,成立宪友会湖南支部,谭延闿被推选为总干事。与此同时,由辛亥俱乐部派到湖南组织支部的罗杰,回到长沙后,即邀同粟戡时、李达章、周广询、常治、杨宗实等6人为发起人,于7月10日举行成立大会,选举黄忠浩为支部长,李达章、俞峻为副支部长;陈文玮、雷光宇等20人为常议员,罗杰、粟戡时、左学谦、龙璋等11人为候补常议员;姜济寰、文经纬等11人为评议员,常治、周家纯、杨道南等16人为候补评议员,成为湖南立宪派的重要组织机构。

  谭延闿是湖南立宪派的代表人物,黄兴是辛亥革命人物的核心和代表。他们初交于明德学堂,黄兴在长沙起义失败后成功脱险,即得之于谭延闿、龙绂瑞的帮助。辛亥革命期间,黄兴和谭延闿相互支持,特别是黄兴“拥谭固湘”“保全大局”的方针,对巩固湖南谭延闿政权起了重要作用。反袁护国时期,两人相互倚重,黄兴支持湖南独立,谭延闿实现笫二次督湘。1928年谭延闿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直至去世,他与辛亥人物和国民党的渊源和交情,由此可见一斑。在革命的每一个历史阶段,实际上一直存在着一个由革命党人主导的、包括立宪派在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条战线后来还扩大到清政府内部的改革派,如袁世凯。清末民族民主革命最后是以一纸条约完成政权交替,化干戈为玉帛,清帝体面退位。与其说是一场妥协的革命、不彻底的革命,不如说是一场光荣革命,充分体现了那一代人的政治智慧。中国历史几千年,哪一次改朝换代几乎都是伴随着血雨腥风,人民生命涂碳。后来立宪派人物也大多转入国民党阵营。从历史结局看,湖南立宪派人物群体基本上可以归并于辛亥革命人物群体。

  三、清末湖南留日学生是湖南辛亥革命人物群体的滥觞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大批中国学生为了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纷纷东渡日本留学,在此期间的十余年时间里,掀起了一个留学日本的高潮。在这一留学高潮中,湖南是留日学生人数最多的省份之一,其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人物,包括黄兴。

  湖南人敢为人先,清末留日风潮兴起之前,湖南人早已行动。早在湖南维新运动期间,湘抚陈宝箴就曾计划派遣湖南学子赴日留学,1898年8月举行留日生选拔考试,应试者达千余人,准备选拨50名成绩优异者公派留学日本,可惜不久政变发生,一切计划皆成泡影。戊戌维新失败后,原长沙时务学堂的一些学生就应梁启超之召,赴日本东京大同高等学校留学,其中有后来参加自立军起义的林圭、秦力山、蔡钟浩、田邦璇、李炳寰等人,有发起护国运动的蔡锷,还有后来担任民国政府教育总长的范源濂。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