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与湖南辛亥革命人物群体

辛亥革命网 2016-11-30 09:27 来源:湖南省政府参事室 作者:李跃龙 朱发建 查看:

以黄兴为代表的辛亥革命人物群体是湖南历史杰出人物的一个重要方阵,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走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今年是孙中山先生诞生150周年,同时也是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并称孙黄”的黄兴先生逝世100周年,也是民国初年杰出军事领袖、护国先驱蔡锷先生逝世100周年。这三位革命领袖一为广东人,两位为湖南人。黄兴享年42岁,蔡锷享年34岁,均属英年早逝,令人嗟叹!以黄兴为代表的辛亥革命人物群体是湖南历史杰出人物的一个重要方阵,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走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果用“无湘乡、不成军”来概括曾国藩的事功,那么,用同样的话语来定位黄兴,也是准确无疑的。纪念黄兴逝世100周年,发掘整理前贤事迹,深入研究辛亥革命历史,对于宣传和弘扬湖湘文化,对于激发爱国主义传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事情。

  一、以黄兴为代表的湖南辛亥革命人物群体的历史定位

  进入十九世纪的百余年,湖湘人物呈井喷之态,在中国历史舞台纵情演义,精采纷呈,为外省人恻目。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大抵认为这一时期的湖南人物可以划分为以下六个群体:以陶澍、李星沅、贺长龄、魏源为代表的嘉道经世派人物群体,以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近代湘军集团人物群体,以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为代表的维新派人物群体,清末留日学生群体,以谭延闿为代表的立宪派人物群体,以黄兴、宋教仁、蔡锷为代表的辛亥革命人物群体。从推动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来考察,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结束在中国实行两千多年中央专制集权的帝制,建立共和体制,辛亥革命的功绩已彪炳史册,这是以孙中山、黄兴为代表的辛亥革命人物群体历史定位的基础。

  湖南作为辛亥武昌起义的“首应之区”,湘籍志士在广泛开展舆论宣传、深入进行组织发动以及领导反清武装起义,为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这一过程中,三湘大地涌现出无数慷慨激昂的革命英豪,如:长沙人黄兴、杨毓麟、秦力山、章士钊,新化人陈天华、谭人凤、陈润霖,桃源人宋教仁、胡瑛、覃振,邵阳人蔡锷、石陶钧、马邻冀,醴陵人宁调元、杨卓霖、李发群、傅熊湘、程潜,湘乡人禹之谟、杨王鹏、张昭汉、陈荆、陈方度,湘潭人刘揆一、刘道一,浏阳人焦达峰、陈作新,宁乡人周震麟、陈家鼎,常德人刘复基、赵必振,衡山人陈范、陈撷芬、唐群英,湘阴人范源濂、陈嘉佑,澧县人蒋翊武,安化人李燮和,芷江人张学济,临澧人林修梅,益阳人姚宏业,宁远人欧阳振声,平江人凌盛仪,凤凰人田应诏等。他们发扬湖南人拼命敢干的精神,不屈不挠地谱写了一曲曲震撼山河的壮歌。因此有“没有湖南人就没有辛亥革命”一说。

  湖南辛亥革命人物群体的核心无疑是黄兴(1874-1916)。1902年黄兴赴日本留学,1903年归国,在长沙创立“华兴会”。1904年策划长沙起义失败后,再度流亡日本。1905年,以华兴会、兴中会、光复会为基础,与孙中山共创第一个全国性的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黄兴担负主持同盟会日常工作的重任,时人以“孙黄”并称。黄兴是辛亥革命过程中参与武装起义最多、军功最大的革命者,是革命党人中最杰出的军事家。他先后参与和指挥了钦州、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廉州、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1911年4月27日,在广州发动起义,黄兴亲率敢死队百余人进攻两广总督衙门,黄兴持双枪左右射击,右手负伤断两指,流血满身,此役中死难烈士多达70余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鲜血,激起了全国革命者的勇气,不到半年后武昌起义的枪声,敲响了清王朝反动统治的丧钟。1911年10月,武昌首义成功后,应湖北革命党人邀请,黄兴由上海来到武昌就任战时总司令,亲赴前线指挥保卫汉阳、反攻汉口的战斗,率领两湖民军与清军浴血奋战,不仅保卫了首义成功的湖北革命政权,同时也为其他各省独立赢得了宝贵时间,可谓功勋卓著。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黄兴任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袁世凯上台后,他退居上海,支持宋教仁从事政党政治活动。1913年3月,宋教仁遇刺后,黄兴被推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指挥作战。“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黄兴受到袁世凯通缉,再次流亡日本。1914年夏,离开日本赴美国治病。1915年袁世凯称帝时,黄兴在旅美华侨中宣传反袁,为云南讨袁护国军筹措军饷。1916年10月31日,因胃疾大出血逝世于上海,年仅42岁。同盟会战友、革命家兼大学者章太炎为黄兴盖棺定论:“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湖南人在辛亥革命发动过程中的组织工作卓有成效,在组织反清革命团体方面,自1895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反清革命组织后,最早在国内成立的革命团体是湖南的华兴会。1903年11月,黄兴、陈天华、宋教仁、章士钊、刘揆一、禹之谟、宁调元等在长沙发起,12月15日举行成立大会,推举黄兴为会长,宋教仁、刘揆一为副会长。1904年11月,黄兴、马福益、刘道一等策划长沙起义,杨毓麟、章士钊等派驻上海,负责联络江宁沪浙各地革命力量,后因内奸告密失败而亡走日本。1905年孙中山、黄兴在日本召集同志,以兴中会、华兴会成员为核心,联合各省反清革命者成立“同盟会”,参与创会者79人中,湖南籍人士占20人;1905年至1907年同盟会东京本部登记入册的960位会员中,湖南籍的有156人。随后,湖南革命党人组建同盟会湖南分会,禹之谟任会长。1906年5月,湖南同盟会成员禹之谟、宁调元、覃振、刘复基等人,发动长沙各校师生迎接陈天华、姚洪业灵柩公葬岳麓山。1911年7月31日,由宋教仁、谭人凤发起的同盟会中部总会在上海召开成立大会,与会者共29人,其中湖南籍的有谭人凤、宋教仁等7人,代表共推谭人凤为总务会议议长,根据宋教仁提出的“沿江各省,同时并举,先立政府,然后北伐”方略,决定在武昌首先起义,然后组织各省立即响应,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做了充分的组织准备。

  湖南人在反清武装斗争方面贡献最大。在武昌起义前,同盟会在国内规模最大的武装起义是由湖南人发动的萍浏醴起义。1906年,黄兴派刘道一、蔡绍南等人回湘“运动军队,重整会党”,准备发动反清起义。12月4日,由蒋翊武、谭人凤、刘重、任震、胡瑛等人策动的萍浏醴起义正式爆发,是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刘道一等人遇害,是同盟会会员中为革命流血牺牲的第一位烈士。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敲响了清朝灭亡的丧钟。武昌首义的核心领导成员有多名湖南人,如刘复基、蒋翊武等,其中总指挥是澧县人蒋翊武,被孙中山誉为中华民国“开国元勋”。武昌起义后,湖南是首先响应起义的省区,10月22日,焦达峰、陈作新在长沙领导起义,光复湖南,成为“首应之省”,成为各省响应起义的典范。辛亥革命这一年,几乎在全国各地到处可以看到湖南人矫健的身影。武昌起义成功后,各省纷纷响应,湖南人在率先独立的7个省区担任军政府都督。10月30日,邵阳人蔡锷在云南领导起义,被推为总指挥,胜利后任云南军政府都督;光复军总司令安化人李燮和在上海发动起义,出任吴淞军政分府都督;慈利人孙道仁在福建率新军起义,任福建军政府都督;宁乡人黄钺领导了秦州(今天水)起义,出甘肃临时军政府都督;山东光复后,孙中山委任胡瑛(桃源人)为烟台都督;广西原任巡抚沈秉堃(长沙人)反正后,担任广西军政府都督。 

  辛亥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保革命的成果,湖南人敢于牺牲,为维护《临时约法》和民主宪政而奋斗,其中杰出代表为桃源人宋教仁。1905年,与孙中山、黄兴在东京组建中国同盟会,担任重要职务。1910年,宋教仁回国联络长江流域各省革命党,发起中部同盟会,创办《民立报》,宣传革命思想。1911年武昌起义后,与黄兴同赴武昌奋战,并制定《鄂州约法》,是中国第一部民主宪法。中华民国成立后,宋教仁担任法制局长,组织起草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夺权后,宋教仁积极联络革命力量,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统一党、国民公信党、共进会等革命团体,创建中国国民党,以孙中山为理事长,孙中山委任宋教仁为代理理事长,主持国民党工作。在他的领导下,1913年初,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得大胜,宋教仁开始筹组责任内阁,成为袁世凯专制统治的眼中钉,3月20日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孙中山亲撰挽联:“作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为维护革命成果,是湖南人蔡锷(1882-1916)率先发动护国运动。蔡锷,湖南邵阳人,16岁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后入上海南洋公学,1899年赴日留学,1900年随唐才常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失败后复去日本入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1904年初,蔡锷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归国,在上海加入华兴会外围组织“爱国协会”,并参与营救黄兴出狱。后应聘任江西陆军学堂监督、湖南练兵处帮办、广西新军总参谋兼总教练官、广西测绘学堂堂长、陆军小学总办等职。1911年,蔡锷担任云南新军第19镇第37协协统(旅长)。1911年10月30日重阳节,云南革命党人李根源率新军在昆明发难,蔡锷指挥起义军攻克军械局,在朱德联络的督署卫队配合下,一举攻占督署衙门。11月1日,起义军宣布云南脱离清廷独立,组织“云南都督府”,公推蔡锷为云南都督。1915年5月,袁世凯准备称帝,蔡锷气愤至极,决心要“为四万万人争人格,非拼命干一回不可”。1915年11月,蔡锷秘密离京抵达昆明。 1915年12月13日,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21日,蔡锷在昆明举义反袁,率先通电反对袁世凯称帝,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出师讨袁,蔡锷率护国军第一军,对川边敌军发动攻击,正式爆发了护国战争,贵州、广西、广东、浙江等省先后宣布独立。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黄兴守武昌,蔡锷起兵讨袁,后来得到了陈独秀的高度赞誉,称之为“湖南人的精神”。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