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译著《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述论

辛亥革命网 2016-01-12 09:28 来源:江苏社会科学 作者:池子华/崔龙健 查看:

《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是孙中山一生中惟一的一部译著。本文从孙中山翻译此书的动机、译著的性质与内容、译著对孙中山人生追求及思想行为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考察。

  《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是孙中山一生中惟一的一部译著。对此,学界尚无系统研究。那么,孙中山为何翻译这部书,是机缘还是巧合?《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是一部什么样的书?这部书的翻译,在孙中山的思想深处激起怎样的“心灵感应”?这部书在中国红十字运动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与影响?如此等等,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好奇”。

  一、孙中山与红十字会的不解之缘

  孙中山翻译《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机缘巧合,既有偶然性,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这与孙中山的人生经历颇有关系。1887年21岁的他进入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的前身),开始了5年的求学之路。香港西医书院的求学生涯,是孙中山与红十字会结缘的契机。一方面,所学西医课程,不可能不涉及红十字医疗救护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结识了终身难忘的良师益友康德黎,使他与红十字会更为“亲近”。

  詹姆斯·康德黎(James Cantlie,1851-1926年)),英国人,阿尔伯丁大学毕业,曾为伦敦外科名医,1887年8月到香港雅丽氏利济医院工作,并参与了香港西医书院的创办,1889-1896年任西医书院教务长。他对孙中山非常赏识,视为得意门生。康德黎还有一个重要身份,即。红十字会英国伦敦支队创始人”①,是伦敦红十字运动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不仅如此,康德黎还是香港红十字会的创始人。据孙中山所说,“吾师简大理(即康德黎)在香港亦仿行之,创有香港赤十字会(即红十字会),集其地之英商、军士及巡捕等而督课之,艺成而领有会照者已百数十人”②。不难想见,与康德黎交情深厚的孙中山,从他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医术,还有秉持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孙中山推崇“博爱”,矢志不渝,与他与红十字的缘分密不可分。

  1892年7月,孙中山以优异的成绩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把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事业由书本付诸实践。治病救人固然重要,但“医国”更为重要。1894年上书李鸿章失败后,孙中山遂联络同志,决意抗清。1895年10月26日至28日,孙中山发动广州起义失败:清朝政府大肆捕杀革命党人,孙中山则被悬赏通缉,由此踏上流亡海外宣传革命之路。

  1896年10月11日,孙中山在英国伦敦遭到绑架,被囚禁在中国使馆。孙中山。“伦敦蒙难”,轰动一时。经康德黎夫妇多方奔走,在强大的舆论压力及英国政府的干预下,清使馆不得不于10月23日释放了孙中山。获释后的孙中山,客居伦敦,利用英国图书馆、大英博物馆优越的条件,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寻求救国救民之方。期间,因为救命恩人、“红十字会英国伦敦支队创始人”康德黎的缘故,他与伦敦红十字会多有联系,结识了伦敦红十字会的柯士宾医生,与之建立了深厚交谊。这年冬天,柯士宾与他一起游览英国王宫时告之,他用英文写有一部《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因此书“为用甚宏,人多欲知其理,故各国好善之士亟为推广”③,已翻译成法、德、意、日四国文字。他希望孙中山能把该书翻译成中文,一方面柯士宾可以进呈英国国王作为“六十年登极庆典之献”,另一方面,在英国以及英属殖民地,有为数众多的华侨,译成中文出版,也便于“好善华人”阅读,“以广英君主寿世寿民之意”④。与红十字会结缘甚深的孙中山,对红十字会的朋友之请,自然欣然接受。

  要强调的是,柯士宾之所以请孙中山翻译此书,不仅仅因为孙中山是伦敦红十字会的先驱康德黎的得意门生,对红十字会有很深的感情,还在于孙中山有深厚的医学背景,能够对该书的内容有精准的把握,毕竟该书有较强的专业性,并非一般人所能胜任此项翻译工作。孙中山能够不负重托,也正得益于此。而对柯士宾的良苦用心,孙中山更是深表敬意:“呜呼!西人好善之心,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此其一端也。”⑤接受委托之后,孙中山立即投入《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的翻译工作,1897年春夏间,中文版的《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由伦敦红十字会出版。

  二、《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性质与内容

  对《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孙中山赞不绝口,誉为“济世之金针,救人之要术”⑥。那么,《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孙中山何以如此看重?

  其实,孙中山在“译序”中说得明白,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路遇患难之人,人们会援手相救,这是人的天性。但话说回来,“恻隐之心人人有之”,而“济人之术则非人人知之”了。所谓“济人之术”,也就是救人的方式方法,如果对此茫无所知而急于施救,可能适得其反,贻误良机,“侧隐”变成了“残忍”,不仅救不了人,反而“害人矣”。所以,面对生死存亡的患难之人,施救的方式方法,至关重要。也正因为如此,西方各国通都大邑,都设有红十字会,并且“延聘名师,专为讲授一切救伤拯危之法,使人人通晓,遇事知所措施;救济之功,成效殊溥。近年以来,推广益盛”⑦。《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就是这样一部“救伤拯危之法”的书,它教人了解救伤的方法,一旦遇到意外不至于惊慌失措,按照此书的方法进行救护,可以挽救人的生命,为送医救治争取时间。它是一本救护培训教材,所述内容为“通行之知识”,也就是红十字会员和志愿者必须掌握的现场、初级救护的基本方法、技能。所谓“第一法”,也就是“初步”、基础的方法,同时“第一”之称也意味着初级救护的极端重要性,按照著者柯士宾的话说,“意外误伤之事为日所常有,讲求如何为调治之初法,诚极要之事”⑧。

  《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作为一部培训教材,具有实用性强,应用性广的特点,因而不胫而走,一版再版。而且,按照伦敦红十字会章程之规定,“凡联班隶会者,当以此编为读本”,是必读之书。对参加培训之人,于授课之后,“严为考试”,合格者“方给执照”,因为人命关天,“伤者之性命,全托于此等略识医法者之手也”⑨,容不得一丝含糊,“一知半解”是危险之事。

  对《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的翻译,孙中山本着忠实于原著的基本要求,从结构、形式到内容,未加改变,用那个时代的中文表达和阅读习惯,和盘托出。孙译《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近4万字。共6章,分别为:第一章“论体格并功用”、第二章“论血脉”、第三章“论受伤”(上编)、第四章“论受伤”(下编)、第五章“论移伤之法”、第六章“论妇人侍病法”。

  第一章“论体格并功用”,是关于人体的基本知识。对人自身的结构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救护才能有的放矢。本章涉及的内容有支撑人体的骨骼,附丽于骨骼的肌肉,以及骨肌之内生命之所系的五脏六腑。它们都有各自的独特功能而“分工明确”,相依相附,形成一个生命有机体,一旦发生改变,立即感到不适,甚至危及生命。如脊髓断折于第四个颈骨之下,虽然不至于立即死亡,但会引起呼吸不通而窒息。如果脊髓断折于第四个颈骨之上,情形大不相同,会立即毙命。本章的详细介绍,使人们对人体的基本构造有了初步的了解。应该说,这是救护员必备的基础知识。

  第二章“论血脉”,专论流血及止血的方法,是“为用最大而最紧要之学也”⑩。因为伤者流血不止,顷刻可以致命,如何止血,至关重要。在本章中,著者首先概述了血的种类、血质、血管、血液循环等基本知识,而后“详论治各种流血之症”及其救护方法,有指压之法、用器之法等,举例说明,易于记忆。

  《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的重点显然在“救伤”,因所占篇幅大,书中分上、下两编阐述。

  第三章“论受伤”(上编),介绍伤的种类及救伤方法。伤的种类,可分为割伤、刺伤、破伤、撞伤和毒伤。伤情不同,救治之法各异,不外止血、清理伤口、伤口贴合,但需要注意的事项也有很多。本章中还专门比较了骨折与脱节症状的异同、致伤的原因以及不同的处治方法。如骨折的处治,“皆以安静为第一要义”。所谓“安静”,即不能随意搬动而使之移位,“伤骨上下之节,务要使之不动,盖稍为不静便大有阻碍矣。”使“骨安静之法,其甲板须用软物垫之;但遇意外急救之法,则可用附近之衣服为之”(11)。急用的甲板,可以就地取材,如鞭竿、箒柄、短棒、伞柄、厚纸、竹壳、剑鞘、树枝、枪尾、枪竿等,都可以作为骨折固定救急之用。

  第四章“论受伤”(下编),专门讲授“为所遇意外重伤,震动脑部而致”的“失元”现象。所谓“失元”,是指失去知觉、不省人事的昏迷状态。不省人事的缘故有六:一、脑受伤,头骨或折或否;二、脑受病,积血或羊癫;三、中毒,如鸦片吗啡等;四、醉酒;五、肾病毒入血;六、心失力或流血过多。对救护人员而言,“分别不省人事症之原由甚为紧要,因治法各有不同也”(12)。书中对患者不同的症状及救护方法条分缕析,系统介绍。此外,如煤气中毒、烧伤、烫伤、溺水等等的救治之法,也有论析。对“助呼吸之法”即人工呼吸(心肺复苏)的方法,著者强调,是救护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第五章“论移伤之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搬运”,即将伤者运送至医院救治。移伤之法,根据救护员的多少以及伤情,各有不同,通常有一人独运,二人、三人合运,方法得当,可减轻伤者痛苦。如路程较远,则宜用“抬床”及担架,在没有担架的情况下,可以用门板或短梯铺上被褥或草作为应急之用。毡或被子,也可作为抬床。抬伤病员行走时,要求步调一致,“须要端正缓步前进。”(13)逾越障碍如篱笆、水沟,则须格外小心。至于借助交通工具,如火车、货车等,上车、下车,都有讲究方法。所有这些,书中都有详细解说。

  第六章“论妇人侍病法”。除了上述创伤救护四大技术——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搬运之外,本章专门就“妇人侍病法”,也就是护理方面的技能,进行论述。护理“为最难能烦苦之事,非生而具救人之慈心不能为也。纵有此心,亦要心力血气俱壮,方足任此重要之事”嘲。护理涉及到方方面面,这里作者没有进行全面展开,而是对“割治之症”,也即手术患者的护理要诀宣示一二,诸如病床高低,被褥的整理,体温计的使用,为患者更衣、洗浴,病人的服药、饮食等等,都有严格要求,其中的注意事项,本书中都有具体的介绍。

  该书附录之一为“裹扎须知”,也就是三角带的用途、用法,这是救伤必备的“工具”;附录之二是“问题”,每章15个问题,共75个问题,其实也是各章的“知识点”,通过问答题复习,可以巩固所学内容。书中还附图41幅,增强了直观J陛,有助于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