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庆龄对孙中山事业与思想的阐述(4)
辛亥革命网 2015-09-22 09:17 来源:兰州学刊 作者:赵庆云 查看:
对于史学界的相关论述,宋庆龄可能一定程度持保留意见。在她对孙中山的阐述中,往往特别强调孙中山的贫苦出身、历来对工农大众的重视、对社会主义及社会革命的主动追求。[61]换言之,她尤为强调的是孙中山晚年已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强调孙中山在改组国民党之后与共产党在政治思想方面的一致性。
有学者指出,“宋庆龄一直认为,解放后对孙中山的评价有些欠公允,宣传孙中山的工作也做得不够”。[62]从宋庆龄对孙中山的相关论述来看,这一说法不无根据。1949年以后,宋庆龄论述孙中山的几篇长文,均采用论文注释方式,笔者以为有引起学界关注与认可之用意。然而,可能正因为宋庆龄的这些论述,同列宁、毛泽东对孙中山的定位,同史学界的一般认识之间隐隐存在一种紧张,史学界对宋庆龄的孙中山论述并未给予足够重视。
孙中山晚年的思想本就具有矛盾性与复杂性,他曾反复强调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又反对用阶级斗争的方法来实现社会主义,“在中国实业尚未发达的时候,马克思的阶级战争和无产专制便用不着。所以我们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63]从1949年后大陆史学界的研究来看,其主流意见还是认为孙中山晚年思想同马克思主义存在根本区别,“主观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民粹主义,便成为我国历史学家评论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经典用语”[64]。
宋庆龄对孙中山的论述,力图淡化晚年孙中山同共产党在政治思想上的分别。笔者以为,除了因为宋庆龄对孙中山情感上的景仰而外,尤为重要的原因在于,宋庆龄的政治选择,是基于她对孙中山政治思想的理解;她对孙中山思想的论述,又一定程度基于她自身的政治倾向与政治立场。笔者揣测,宋庆龄可能更愿被视为孙中山思想事业的忠实继承者,与孙中山晚年思想毫无二致;而不愿被视为后来突破了孙中山思想的局限,而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这是大陆史学界宋庆龄研究中的热点论题之一)。皆因“突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背叛”。在这种潜意识引导之下,她的论述自然更倾向于将孙中山建构为一个同共产党人并无分别的社会主义革命者形象。
注释:
[1] 有学者认为,宋庆龄“在孙晚年的政治方向上有实在的影响,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沙曼:《孙逸仙:他的一生及其意义》(英文),转引自伊斯雷尔 爱泼斯坦著、沈苏儒译:《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43页。
[2] 据考证,宋庆龄未曾出席国民党“一大”会议。梁华平:《宋庆龄史事新证两则》,《广东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但宋庆龄也并非全无社会活动。1921年的讨桂战争中,宋庆龄在广州发动广东妇女组织“女界出征军人慰劳会”,自任会长。并在此基础上,在广州组成“红十字会”。还在桂林倡议成立了“桂林市妇女会”(何香凝:《我的回忆》,《人民日报》1981年6月3日;李文钊:《关于<孙中山北伐在桂林>的修正和补充》,《广西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1962年出版;石田:《孙中山和宋庆龄在桂林》,《团结报》1984年3月10日)。
[3] B·马丁(Martin):《孙逸仙传记》,转引自傅启学:《国父孙中山先生传》,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版,第354页。
[4] 尚明轩、唐宝林:《宋庆龄传》,北京出版社1990年8月版,第95页。
[5] 参见尚明轩主编:《宋庆龄年谱长编1893-1948》,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第196页。
[6] 上海《民国日报》1925年4月13日;何香凝:《在上海各公团孙中山先生追悼会上的演说》,《双清文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版,第8页。
[7] 详参周大计:《解读孙中山逝世前后的宋庆龄:从幕后走到台前》,《决策探索》2009年第3期。
[8] 上海《民国日报》1925年6月9日。
[9] 上海《民国日报》1925年7月2日。 [10] “声明”完成于1927年7月14日,7月18日在英文的汉口《人民论坛报》及上海《密勒氏评论》报上首先发表,中文稿印成传单,遍帧武汉大街小巷,并刊登于7月24日的《晨报》。
[11] 据王奇生先生研究,“三大政策”口号并非孙中山原创,而是中共概括提出。这一提法,是中共“积极解释三民主义”的结果,大约定型于1926年10月前后,随后迅速传播,至1927年春夏间已成为最流行的口号。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华文出版社2010年11月版,第76-78页。
[12] 《为抗议违反孙中山的革命原则和政策的声明》(1927年7月14日),《宋庆龄选集》(上),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版,第43-44,第45-46页。
[13] 载《为新中国而奋斗》,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9-11页。
[14] 载上海《密勒氏评论报》1929年6月1日,转引自《宋庆龄选集》(上),第72页。
[15] 《再致蒋介石电》(1927年12月23日),《宋庆龄选集》(上),第69页。
[16] 《宋庆龄之宣言》,《申报》1931年12月20日。
[17] 《中央执委会慰问孙夫人》,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