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与樊锥(3)
辛亥革命网 2015-07-16 10:54 来源: 作者:邓江祁 查看:
四、广西:师生情深
长沙起义终因事泄而流产,黄兴、陈天华等人避走日本,樊锥则易名樊诚亮,赴南京军校任教,“时时以民族主义诱导后进” [1](P76)。而蔡锷先后赴江西、湖南从事军事教育,编练新军,暗中从事反清革命活动,“以攫取清廷兵权为第一步” [13](P24-25)。
1905年6月,蔡锷应广西巡抚李经羲之邀,赴广西桂林创办随营学堂和测绘学堂并协助督练新军,次年冬又奉命创办广西陆军小学。此时,广西巡抚张鸣岐,非常重视人才,十分欣赏蔡锷的才能,当他知道蔡锷老师樊锥博学多才,且通时务后,即托蔡锷邀请樊锥于1907年春来广西创办法政学堂。樊锥赴桂后即投入法政学堂筹办事宜,但不久因心急事繁,劳累过度,导致肺病复发。
樊锥病后,蔡锷心急如焚,一面亲自照料老师的起居和医药,一面准备送老师去日本治疗。他不仅为老师筹措了银600多余两的医疗费,还委托广东的刘五典为其调查汇兑医疗费的办法,以解决老师后续医疗费的问题。[14](P45)由于樊锥患的是肺病,持续高热,蔡锷就将其安排在陆军小学后面叠彩山的风洞养病。当时在陆军小学就读的邵阳人唐希抃(樊锥另一个弟子唐巘之侄)见证了蔡锷对老师精心照料的情景。他说:“那时,松坡先生在桂,身兼数职,非常忙碌,但每天必于百忙中抽空到风洞山一二次,每每是深夜始离去,有时还邀同我叔唐巘和雷飙协助护理。我叔间或要我同去作些杂事。我总是碰到松坡先生在那里殷勤侍奉。由于松坡先生自己并邀同朋友轮流侍奉,使得樊先生经常看到有亲人在其左右,不感寂寞。侍奉了好几个月,多方医治,迄无起色,松坡先生想送其赴日本医疗。樊自知病入膏肓,坚决要回邵阳。松坡先生不敢违命,遂请求亲自护送回籍。樊说:‘你现在身兼这么多的职务,如何离得开,我想要毕春森[深](也是樊的学生)护送。他很细心,你们可以放心,不要为了我的病,误了你们的公事。'”[15](P240-241)既然如此,蔡锷只得按照老师的要求,于是年冬派毕春深护送樊锥回邵阳。
1908年春,樊锥因病重不治在邵阳病逝。[16]蔡锷闻噩耗后不胜悲痛,“深以未及亲视含殓为憾”。 [15](P241)
五、结论:师生同辉
石陶钧曾说:“民元以来,县中人才辈出,大抵君门下士或其私淑弟子。凡与松坡有旧者咸亦不能忘情于君,君可谓邵阳一代宗师矣。”[17](P37)诚哉,斯言。樊锥前后有弟子蔡锷、雷飙、唐巘、岳森、张天宋、唐岳五、唐励五、毕厚、肖坤、罗仲素、岳季吴等十数人。在乃师的言传身教之下,其弟子“皆表表不群” [1](P77),在民初的军政、经济、法律、教育界均有建树。其中,又以蔡锷最为突出。
中国是个重视文明礼节的国度,师生关系在所有人与人的关系中一直居于最高位置。樊锥曾说:“平生于五伦独重师友,而父子兄弟之间,朝夕近曜,虽圣人有所不能尽。若君臣、夫妇以人合,亦得以人离,不如师友间之获益多也。” [1](P77)对于蔡锷,樊锥“携而授之读,衣之食之”,不仅向蔡锷传授知识,而且影响了蔡锷的思想,教育和引导蔡锷选择了正确的人生道路。对于樊锥,蔡锷从其十余年,从他那里不仅学到的学问和知识,也受到其先进思想的熏陶。他不仅是蔡锷的第一位思想启蒙者,而且他坐而论道,起而行之的风格,也被蔡锷继承和发扬。因此,蔡锷“十数年,未尝不事君(指樊锥——引者)犹父”[1](P77)。对于他们师生二人的关系,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极为推崇,认为是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典范。他说:“孔子视颜回犹子,颜回视孔子犹父。樊锥与蔡锷也以师生相视如父子。相得的师生,多如此。”[18](P66)
在中国近代史上,蔡锷与樊锥不仅是一对相得甚欢的师生,而且也是一对相得益彰的师友。樊锥不愧为反对封建、呼吁变法的斗士,蔡锷不愧为创立民国、维护共和的英雄。樊锥参与的维新变法运动使湖南成为全国最富生气之省份,蔡锷主导的护国战争使天下知道中国之有邵阳。师生二人虽然都英年早逝,但他们都是伟大的爱国者,都无愧于其所处的时代,都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刘泱泱编.樊锥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1.
[2]田伏隆主编.忆蔡锷[C].长沙:岳麓书社,1996.
[3]梁启超著.清代学术概论[M].长沙:岳麓书社,2010.
[4]唐才质.唐才常与时务学堂.湖南文史资料,1958(3).
[5]苏舆.苏舆集[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8.
[6]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7]杜迈之等.自立会史料集[M].长沙:岳麓书社,1983.
[8]湖南同乡留学日本题名[J].游学译编(第10期),1903-9-6.
[9]金冲及,胡绳武.辛亥革命史稿(1)[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10] 杨天石等编.护国运动[C].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11]饶怀民编.刘揆一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12]仇鳌.辛亥革命前后杂忆[A].全国政协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1集)[C].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61.
[13]蔡端编.蔡锷集[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
[14]曾业英编.蔡松坡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15]湖南省政协编.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4辑)[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63.
[16]邓江祁.樊锥研究二题[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 6期.
[17]邵阳市政协.邵阳市文史资料(第1辑)[M].1982.
[18]蔡尚思.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原载《邵阳学院学报》2015年第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