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与樊锥
辛亥革命网 2015-07-16 10:54 来源: 作者:邓江祁 查看:
在蔡锷的一生中,樊锥是其第一位思想启蒙者。樊锥的教育、引导和示范,对于蔡锷从一个乡村“神童”成长为护国元勋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他们是师生,也是同志、战友,共同为反对封建专制、建立民主共和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邵阳:师生结缘
蔡锷,字松坡,1882年12月18日(清光绪八年十一月初九日)出生于湖南宝庆府邵阳县亲睦乡蒋家冲(今邵阳市大祥区蔡锷乡蔡锷村)。蔡锷1岁时,其父蔡正陵以邵阳谋生较难,举家迁往距离邵阳200多华里的武冈州山门城西之黄板桥(今邵阳市洞口县山门镇)。刚满6岁,蔡锷即由乃父亲自启蒙,读书识字。次年,蔡锷受当地大地主刘辉阁知爱,被免费接到刘家所设的私塾,与刘家子弟一同接受旧式教育。在刘家私塾,蔡锷“首先是读《三字经》、《论语》,然后《孟子》、《大学》、《中庸》顺序读上去”。年幼的蔡锷勤奋好学,“每日别人背书一回二回,他常是背四回五回,或者更多”,因此,他对所学内容,“读得纯熟,背诵如流,一字不错”。[2](P126)到10岁时,蔡锷就读完了“四书五经”,并能够写出比较流畅的文章,在当地有“神童”之称。1892年,蔡锷回邵阳县城应县试,即被同邑名士樊锥看中。
樊锥,字一鼐,一字春徐,又作春渠,1872年4月3日(清同治十一年二月二十六日)出生于湖南省宝庆府邵阳县东乡段塘(今新邵县雀塘乡段塘村樊家冲)。樊锥少时虽家贫却甚好学,为同邑贡生曾德清免费收入其私塾学习,13岁时“通群经,旁及诸子,工为文,奥折自熹,师抑之,益奇恣不受制科轨范”。15岁时,他遍访城邑藏书,“悉读之”。[1](P75)后受知于湖南学政张亨嘉,为县学生。旋又与邑人石守成、石秉钧负笈省垣,读于长沙城南书院,博涉诸子,旁证西学。甲午战后,受维新思潮的影响,樊锥关心时事,倾向改革,与石秉钧、石守成、石建勋等以新学相砥砺,倡言“揽子墨之流,证欧罗之续,总绝代之殊尤,辨章乎宏箓”[1](P65)。
樊锥见到年幼聪颖的蔡锷,“一见奇之,携而授之读,衣之食之,有所适,辄徒跣从,昕夕讲授不辍”[1](P77),从此,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师生之缘。樊锥学识渊博,又富有维新思想,在他的悉心指导下,蔡锷研习周秦诸子之学,尤好读《韩非子》、《老子》之书,学业大有长进。1895年,13岁的蔡锷应院试,考中秀才,并得到著名维新派人士、省学政江标的赏识,被补为县生员。1896年,蔡锷应岁试,名列第一。
樊锥不仅是蔡锷学问上的老师,而且也是蔡锷思想和人生的第一个导师。在樊锥维新思想的影响下,蔡锷的思想逐渐由封建守旧向维新变法转变,迈出了对其以后有重要意义的人生第一步。
二、长沙:师生相长
1897年秋,蔡锷随樊锥同到长沙参加乡试,蔡锷不第,但樊锥富有维新思想的文章,却为省学政江标所激赏,被选为拔贡,其《墨家者流赋》、《司马温公表进资治通鉴赋》、《萧尺木补绘离骚图序》、《述学赋》和《泉币赋》等五篇文章后来也被作为优秀试卷入选江标所编之《沅湘通艺录》。
这年乡试结束之时,正值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在湖南兴起之际,樊锥也就如鱼得水,随即决定留在长沙,参加维新变法活动。他上书湖南巡抚陈宝箴,要求“开拓用才之术”,并具体论述了“变科目之才”、“变农之才”、“变工之才”、“变商之才”、“变天下之才”、“变妇女之才”的方法,呼吁培养实现新政的各类人才。[1](P25-30)为了培养维新人才,湖南的维新派于1897年9月创设时务学堂,樊锥鼓励蔡锷报名参加了时务学堂第一期入学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
1898年2月,维新派创建“专以开浚知识、恢张能力、拓充公益为主义”并“兼地方议会之规模”的南学会,樊锥立即响应,并在邵阳组织南学分会,被推为分会长,常奔走于邵阳和长沙之间。3月7日,由南学会集资创办的该会机关报《湘报》问世,樊锥积极赞助,参与《湘报》的编辑工作,与梁启超、谭嗣同、唐才常等人成为其主要撰稿人,先后在该刊发表了《开诚篇》、《发锢》和《劝湘工》等文章,鼓吹变法维新。在这些文章中,他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守旧,要求维新变法,大声疾呼“时势所迫,运会所趋,不穷则不变,不变则不通,不通则不久,不久则中国几乎绝也” [1](P6);他无情揭露和鞭挞封建统治者愚民政策,指出“自民愚也久矣,不复见天日也已甚矣。其上以是愚之,其下复以是受之,二千年沦肌浸髓,梏梦桎魂,酣嬉怡悦于苦海地狱之中,纵横驰逐于醉生魇死之曲,束之缚之,践之踏之,若牛马然,若莓苔然”[1](P14);他愤怒批判封建专制制度,主张“天下之理,天下公之;天下之事,天下公之。天下者,天下公之” [1](P9);他积极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平等学说,要求“起民权、撰议院、开国会”,“使人人有自主之权” [1](P16);他大力提倡发展民族工业,要求“大兴艺学,众建学堂,宏创工厂,富购机器,广选西法,多聘西师”,使“手工尽化机器,物货喷于瀛海”。 [1](P24-25)樊锥这些针砭时弊、言辞激烈的文章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而他也就成为湖南维新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