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开沅口述自传之童年琐记(3)
辛亥革命网 2015-07-14 08:40 来源:新史学 作者:章开沅 查看:
芜湖公园
儿时活动的空间,主要是我家西院的天井。天井中间铺着砖,但靠近屋檐的两侧有点泥地,因此偶尔会冒出来一点小草,小动物也有一些。小蚂蚁、小蚯蚓,以及其他一些不知名的小动物,我都喜欢,可以一个人静静地看上很长时间。春天,母亲还会买点小鸡来,教我们养小鸡。或买些蚕来,教我们养蚕。我们曾经把小鸡养大,收获了鸡蛋。把蚕养到“上山”,看着蚕吐丝、作茧、化蛹;或者不让蚕上山作茧,而是把它放到一张纸上,让它用丝为我们“织”一件小小的工艺品。
我们有时也会在天井里踢毽子,滚铁环,但要尽可能不影响母亲。母亲在生育过程中有过血崩的经历,在那之后严重贫血,容易心悸,怕吵。我们还算懂事,尽可能玩一些安静的游戏。
我们家外面就是青弋江,但我们很少到江里玩水。原因很简单:母亲不允许。夏天我们偶尔离开天井到外面玩,母亲总是反复叮嘱不要玩水。回来之后,要接受母亲的检验。她会用指甲在我们的手臂上轻轻一划。如果现出来一道白痕,那就是下水玩过的铁证。我们尽量不下水,免得母亲生气伤心。
遇到战乱或者天灾,我们全家就会到上海租界躲避。儿时在上海的生活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唯一记得的,是有一回,一个法国小女孩到我们家玩,把豆腐脑当奶酪吃了。她的父母大概初到中国,很紧张,担心把小女孩吃坏了。
我们也曾经在矿山住过。矿山的房子在山腰,西式建筑。有办公室,有医务室,也有私人住宅。有一个外科医生,是留日的。有一个矿师,也是留日的。人们住在山上,生活物品主要借助矿车运输,倒也没有什么不方便。母亲在院子里种了很多玫瑰花,欣赏之余,还采集了晒干,据说泡茶喝可以补血。天热的时候,在上海读书的叔叔和亲友多会到矿山来避暑,那就比较热闹了。我们的铁矿石主要外销日本八幡制铁所,因此,经常会有日本人来洽谈业务。在我的记忆里,他们很友善,经常会给我们小孩子带来一些小礼物。
章开沅父母(1936年前后于芜湖老宅)
我的父母从不打骂孩子。他们给我们立下的规矩只有两条:不可以在外面乱跑;不可以说谎。做错了事没有关系,但不可以说谎。父母的言教不多,主要是身教,无形中的熏陶。母亲会在空闲时带我读一点唐诗,但我似乎没有记住什么。倒是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些话,如“天无绝人之路”、“笑破不笑补”等等,对我产生了不小影响。父亲在外工作忙,对我们的言教更少。他有一个书橱,里面摆满了各种书刊,有一些大概就是专门为孩子们买的。我在识字之后,经常到他的书橱中找书读,颇受教益。他的书橱中甚至有鲁迅、茅盾的作品,我小时候也来者不拒,似懂非懂地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