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对少数民族的影响初探(3)
辛亥革命网 2015-07-06 10:17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作者:张英 查看:
2、创办人的出身和资金来源的变化
辛亥革命前创办的资本主义企业, 满族官僚占相当大的比例,当时一些有势力的满族官僚和地主, 看到新式企业有利可图, 便投资经营新式工矿企业,如甲午战争后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奏准试办矿业, 于是贵铎、阮玉昌等集股开采,其他满族人士纷纷仿效, 他们先后投资开办的矿业还有弓长岭铁矿、铁岭煤矿、三姓金矿以及抚顺朴儿屯煤矿等10余处,。1901年, 王承尧和翁寿分别呈请开采抚顺煤矿, 王承尧筹集资金, 有满人荣伦、英凯等人入股。此外, 在抚顺千金寨外还有满人件思升开采的搭连嘴子等煤矿。1908年裕康创办了吉林机器砖瓦厂。清末, 仅奉天省满族人士所开矿厂就有10多家。他们主要是凭其特殊地位和前资本主义剥削得来的货币财富转化为工业资本。辛亥革命后, 民族地区的资本主义工业虽然仍以官僚资本为主, 但投资者的出身和资金来源却发生了重要变化。一是商人把商业利润积累起来, 从事工矿业的情况增加。比如在新疆规模较大的伊犁皮革厂, 是1909年由维吾尔族商人玉山巴依及其兄弟木沙巴依, 投资35万元从德国进口机器兴办的机器制革工业, 开始为官商合办, 后来转归玉山兄弟经营, 有工人150余名, 多为维吾尔族。年产量高达一万余张大皮。这个制革厂是新疆地区由商业资本转化为工业资本第一个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辛亥革命后商人投资创办的较大规模的民族工业还有黑龙江缓挥永济面粉公司、吉林珠河县一面坡机器油坊、黑龙江万丰益面粉公司、广西梧州火柴厂等。二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投资民族工业。傣族民主革命先驱刀安仁, 由于受到革命思想的启发和西方文明的影响, 在孙中山的支持下, 在辛亥革命之前便按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拟定了一个建设干崖新城的计划, 他变卖了大量土地, 并利用外资, 从日本引进先进设备, 聘任外籍技术人员和技师, 从事工农实业。在发展民族工业方面, 开办了机械化的丝织厂, 安装了自来水设备,还购进了火柴厂、印刷厂的机器设备, 在发展农业资本主义方面, 为充分发挥本地区亚热带自然条件的优势, 种植了橡胶、桑树、杉木等。刀安仁是从封建领主转变为资本家的典型代表。三是华侨投资民族地区工业 辛亥革命后,华侨的爱国热情十分高涨,在倡用国货的同时, 也纷纷投资国内, 如福建华侨掀起了一个“都市现代化”运动, 踊跃投资于公用事业。在海南岛, 有华侨组成的“海南实业开发分司”, 筹集资金25至30万元, 在三亚等地建晒盐场, 开采锡矿等。1911年华侨还集资在五指山水口和崖县铁炉建立橡胶、咖啡、椰子、槟榔、甘蔗等种植园。
3、部门结构不合理状况有所改观
我国少数民族近代工业本极薄弱, 不仅资金短缺、产量很低,分布不平衡, 且结构又不合理, 主要是采矿业畸型发展 辛亥革命前后, 少数民族地区开办的资本在万元以上的矿山约12 家, 资本合计约523万元.而同时期开办的资本在万元以上的加工工业和日用品工业约6家, 资本合计46.9万元。加工工业及日用品工业的资本只占总额约8.2%。至于机器造工业, 这个时期少数民族地区根本没有。辛亥革命后, 一方面是采矿业适应一战需要继续发展, 1916年两湖、两广和云南五省, 即有炼锑厂64家, 其中有的是开设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另一方面, 民族地区的加工工业以及其他工业发展也较快, 主要是制革厂、面粉厂、榨油厂等。再以东北为例, 在吉林, 1914年设有裕顺火磨股份有限公司。桦甸县在1915年设有利华面粉有限公司。1919年14月双城县共有6家有名的面粉磨坊, 除两家分别设于1894年和1907 年外, 其余4家均设于1914。珠河县所设一面坡面粉公司, 在1917年7月已达到了一定规模。1917年8月在一面坡又有公和利字号火磨的开设。在油坊工业方面,1916年营口共有华商机器油坊8家, 1912年到1915年设立者占4家。1915年至1916年安东(丹东)有拥有1万至3万元资本的华商机器油坊共11 家。1919年3月珠河县又设一面坡机器油坊。在纺织业方面, 1915年至1916年安东(丹东)有拥有两三万元资本的丝厂8家。哈尔滨在1916年至1919年设有3家织布厂、13家袜厂、1家手巾厂。在火柴厂方面, 1913年营口创办三明火柴公司, 1915年创办关东火柴有限公司等。此外, 这个时期我国其它一些民族地区还开办了一些航运公司、电力公司、机械修理、纺织公司等, 如广西龙州继梧州华商开办西江航运公司之后, 购轮船3艘, 每艘载重5万斤, 这是少数民族地区开办最早的近代航运企业。同时广西各大城市(如柳州、桂林)还办起了一些电力公司。
尽管辛亥革命后我国民族地区资本主义工业结构有所改观,但始终没有改变以矿业为主的状况, 机器工业非常薄弱, 没有自己的机器工业, 也就摆脱不了对帝国主义机器设备的依赖而失去独立发展的可能。但这些资本主义工矿企业毕竟是新的生产力, 代表了进步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多少起了开化社会风气和传播近代生产技术的作用。
三、辛亥革命对少数民族教育的影响
辛亥革命时期, 资产阶级文化思想同封建文化思想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斗争, 沉重打击了两千多年来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武器,是近代史上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极大地推动了民族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1、开办了许多新式中、小学
辛亥革命前, 民族地区已办了一些学堂, 使少数民族青年不但可以就地入学, 而且有些还可以送到大城市和国外深造。辛亥革命后, 随着经济的发展,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开办了许多新式中、小学,有些地方还办了一些女子小学和高等学校。在侗族地区,1912年贵州天柱县龚其昌等人在南市庵建立校舍, 筹办中学, 次年正式招生上课。1914年,广西龙胜一批侗族子弟还离开家乡到县城高等小学读书, 有的还到桂林广西村治学院租初级中学学习, 接受新思想的教育。1918年三江创办了女子小学一所 , 使侗族青少年女子有了就学的机会。在云南大理的白族地区, 学校教育比较发达,民国初年各州、县又设立了一批学校, 不仅男人可以入学, 妇女亦可入学。大理中学当时就办了五个班, 招收各族学生500余人.在广西壮族地区,不仅办起了普通中学、师范及职业学校, 高等教育亦有发展, 先后设立了广西大学和高等专科学校, 壮族子弟入学的机会多了, 有少数壮族青年还受到了高等教育, 在延边朝鲜族聚居区, 辛亥革命后的第二年就成立了昌东、光成、明东、正东等4所中学。此后, 在延边各地许多私立学校相继建立。据不完全统计,辛亥革命前后通化县就建立了私立中、小学70余所。在西北, 西宁蒙古半日学堂, 辛亥革命后改称蒙番小学校, 不仅吸收蒙古王公子弟, 也招收藏族学生, 使藏族青年能就地入学/。此外, 1913年,在北京办起了一所全国性的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子弟的“蒙藏学校”。
2、增设了近代社会和自然科学课程
辛亥革命后, 在新思潮的影响下, 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也一改过去陈腐的教学内容, 注重对学生传授近代文化知识。如广西三江县教育“自新学制” 后, 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1913年设塾师研究所于丹洲, 改造私塾, 授以算术、乐歌、图画、自然等科。白族地区的教学内容也有改变, 除保存读四书五经一科外, 仿照西洋学校增加了一些科学文化知识。在东北朝鲜族地区, 学校在提倡学习自然科学, 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儒家思想, 帮助学生接受新文化、新思想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当时回族一些有远见卓识的宗教人士, 看到民族的兴亡决定着宗教的兴亡, 事关自己的前途命运, 因此主张在学习宗教知识的同时兼学一些汉文和科学知识,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 加强与兄弟民族的联系。所以他们积极倡导改革回民经堂教育, 兴办新式回民学校, 向广大回族儿童和青少年传授近代科学知识, 培养振兴民族人才。正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 新式回民教育开设了修身、国文、历史、算学、地理、经学、理科、体操、手工、图画、音乐、英语等课程, 改变了经堂教育只习宗教知识的状况, 为回族子弟学习汉文化及西方的科学文化, 创造了有利条件。
3、造就了一批少数民族先进知识分子
少数民族青年在新式学校学习期间, 由于接受新知识、新思想的熏陶, 他们不仅自己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 而且在群众中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如蒙古族青年荣耀先, 辛亥革命后进入归化城高等学堂, 在这里受到民主革命思想和近代科学教育, 使他初步懂得了民主的道理。那时他家菜园里有一棵大榆树, 天阴下雨时, 树干中心低凹处常有积水,有些农民由于缺少科学文化知识, 迷信此水为“圣水” , 尊称榆树为“神树”, 并常用它洗眼治病。荣耀先度假回家时便向群众讲解没有鬼神的道理并锯掉了“神树”, 1918年夏, 荣耀先和王祥、孟志忠、恒升等进入北京蒙藏学校, 此后他常和同学们一起赴北京大学聆听陈独季、李大钊等人演讲, 从中受到鼓舞,并开始传阅进步书刊, 逐渐走上革命的道路。
正是因为少数民族有了这样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 所以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后, 便通过他们很快传播到民族地区, 为民族地区旧民主主义文化运动向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的转变莫定了基础。
摘自《全国少数民族革命史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