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特立与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网 2016-06-28 15:07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邓江祁,梁堂华 查看:
徐特立(1877-1968)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教育家。他一生以天下事为己任,积极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他支持过维新变法,参加过保路运动,并曾投身辛亥革命,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写下了自己的一笔。
一、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徐特立1877年2月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五美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徐树兆是个老实憨厚的农民,靠辛勤耕种几亩薄田为生,农闲时帮人赶脚或烧窑,挣些收入以弥补家用;母亲由于劳动繁重,身体一向虚弱,在徐特立四岁时就去世了。母亲去世不久,祖父接着去世。家里连遭两次丧事后,家境濒于破产,年幼的徐特立过早地尝到世事的艰辛。他看过牛,砍过柴,从事过繁重的田间劳动,对农民的痛苦境遇,有了亲身的体验,愤恨社会不平。12岁时,徐特立过继给半瘫痪的伯祖母为孙,伯祖母又为他娶了一童养媳,一家老小三口靠收伯祖父遗下的三十石谷水田的租子维持生活。徐特立9岁时就被父亲送进蒙馆,读了6年私塾,15岁时,伯祖母就去世,因丧负债,就不能继续求学了,挑起了支撑门户的重担。16岁的那年,为实现伯祖母去南岳烧香的遗愿,他与十多个香客租船去南岳朝拜。当时正是秋初季节,骄阳高照,气候炎热,船夫虽奋力摇桨,汗流浃背,无奈逆水行舟,行进仍极缓慢。船舱里坐的几个阔少爷,怨恨不迭,恶言恶语斥骂不停。徐特立见此情景,甚是愤慨。他在心中默念:“我如果是一船夫,我决不运人,只运猪”,表示了对社会不平现象的忿恨。[2]P6-7因此,他喜欢读《史》、《汉》的《酷吏传》,“因为酷吏是锄豪强的”。[1]P1091895年,18岁的徐特立做了一个私塾老师,白天教学生读书,晚上到离家七八里地的一个经馆听王砚秋先生讲授《四书》、《五经》和士子应试须知的八股文章,想通过科举,“取得翰林院,甚至考中状元” [1]P597。在读八股的过程中,徐特立接触到明朝亡国时一些人的八股,他对项水心宣扬投降的八股文十分反感,从中看到了一个汉奸的嘴脸。而对黄淳耀、金声等人反映民族气节的八股文,徐特立则十分赞赏,他们为国牺牲的精神使徐特立在思想上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增加了他的反满清情绪。[1]P104-105两年后,徐特立觉得自己于此道已经摸到了一些门径,便离开王砚秋先生开始自学八股。徐特立独自做八股文做到第十一篇的时候,便专程跑到长沙城里请有名的举人陈云峰先生指点,老举人看了他的那些八股文后告诫他,应当立志读书,不必把功夫用在八股上,并向他推荐了张之洞的《輶轩语》和《书目答问》。在陈云峰的指点下,徐特立抛弃了八股,制订了十年的“破产读书”计划,将每年教书的收入维持家庭用度,将祖母留下的一点田产,逐步变卖用来购置书籍。从此,他在乡下白天教书,晚上读书。他自信:读到三十岁,书也可能读通了,谋生的问题也会解决了。
徐特立决心破产读书之时正值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加速侵略下,面临瓜分豆剖的危局之际。为挽救中国危亡,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而湖南成了全国维新变法运动最富朝气的省份,省城长沙则成为全省最有生机、最为引人注目的地区。1897年,江标、唐才常等在长沙创办了《湘学新报》(后改名为《湘学报》),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科学知识,宣传变法维新思想。谭嗣同、熊希龄、唐才常等在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的支持下,创办了时务学堂,聘请梁启超担任中文总教习,在教学中宣传变法维新。次年,谭嗣同、熊希龄、唐才常等又创立南学会,从事变法维新的宣传,并创办了《湘报》,宣传“爱国之理”、“救亡之法”。湖南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引起了本来就对当时社会强烈不满的徐特立的关注。他经常去长沙城购置新书报,了解时事新闻,开始知晓帝国主义列强肆意欺凌中国,清政府却腐败无能的事实。《湘学报》、《湘报》上那些文笔泼辣、议论纵横、富有鼓动性的宣传文章激起他强烈的共鸣,八股之废和湘省实业之兴,又使他以为从此中华有救、民族有望。因此,徐特立“由于外力的压迫,政治黑暗,就不自觉地转入爱国运动” [1]P604,成了“康、梁的信徒” [1]P602。但是,戊戌变法很快失败了,“抚台撤职了,学台撤职了,一切复旧,六君子或逃或杀”,这在徐特立头脑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1]P107戊戌变法失败后,继之而来的是清政府与外国侵略军联合绞杀了义和团爱国运动,并与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徐特立写下了《书愤》一诗:“为恶既无恶报,为善又无善报;何必安分守己,不做土匪强盗?!”[2] P14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列强和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的痛恨。
1905年,徐特立年满28岁,已经在乡下教书整整十年,所得收入除了维持家庭之外还能略有余裕。但他并不安心于一个农村塾师的职业,更不迷恋于个人的温饱生活,觉得自己应该为救国救民事业尽一份力。怀着这样的愿望,徐特立离开了五美乡,考入了设在长沙城里的宁乡驻省中学师范速成班。该校由同盟会会员周震鳞创办,主要宗旨是传播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培养能为民族革命事业而奋斗的人才。学校所聘请的教师,多为留日学生,既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又有民主思想;所开设的课程,有自然科学,教育学以及介绍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西洋史和介绍日本明治维新的东洋史。徐特立在这里学习了四个月,除了学习到了新的知识之外,还读到了《民报》、《浙江潮》、《新湖南潮》、《新湖南》、《猛回头》等革命书刊,受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对于杨毓麟的《新湖南》和陈天华的《猛回头》,徐特立尤其喜爱,反复阅读,认为这两本书在鼓吹革命方面,起了绝对作用,使他“至于五体投地”。 [1]P279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徐特立的思想进一步发生变化。他开始认识到,改良主义是一条死胡同,只有实行民主革命,彻底推翻反动腐败的清政府,赶走帝国主义,中国才有出路。从此,徐特立“由立宪思想转到民主共和”[1]P602,“从康梁的信徒转为孙文的信徒” [1]P107 ,“走上了反康梁而相信孙文的道路”[1]P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