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近代中国文化自为(3)

辛亥革命网 2014-09-17 14:57 来源:广东社会科学 作者:熊月之 查看:

孙中山对世界文化有比较全面的看法,对中西文化的特点有深刻的理解,对中国未来如何发展有深入的思考。在清末,他与伍廷芳等人有些相似,不同点在于对待清政府的态度。

  所以穷本极源,我们现在要恢复民族的地位,除了大家联合起来做成一个国族团体以外,就要把固有的旧道德先恢复起来。有了固有的道德,然后固有的民族地位才可以图恢复。(13)

  孙中山指出,以现在中国文明与欧美相比,物质文明方面,不如欧美甚远,心性文明即精神文明方面,不如彼者亦多,“但能与彼颉颃者正不少,即胜彼者亦间有之”。当然,对于古人的心性文明要作历史分析,因为那无非是古人所造就的,今天要继承,“欲图进步改良,亦须从远祖之心性理想,究其源流,考其利寎,始知补偏救弊之方。”(14)

  三、孙中山文化自为努力的特点

  近代中国称得上文化自为的努力,始于戊戌维新。在此以前,魏源、徐继畲等人编写《海国图志》、《瀛寰志略》,提倡“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开始了解西方;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人在舆论上为洋务运动摇旗呐喊,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将其付诸实践,这些都为日后的文化自为作了前驱或铺垫。关于中西文化关系方面,影响最广泛的是所谓“西学中源论”、“中体西用论”,都为学习西方文化打开了一个缺口,也对中国文化的转型有促进意义,但都说不上真正的文化自为。

  由于通讯联系与交通工具的限制,在十六世纪以前,亚洲、欧洲、非洲、南北美洲与澳洲等世界各大地区处于彼此隔离状态,联系时断时续,也可有可无,互相影响不大。那时世界各地区的历史,是相对独立的历史,各地区的文化,也是相对独立的文化。其时,中国与欧洲虽然也有一些联系,但欧洲没有对中国构成威胁,欧洲文化对中国也没有很大影响。从1492年哥伦布登上美洲新大陆以后,欧洲势力逐渐向南北美洲、非洲、亚洲扩展,世界逐渐被联为一个互相影响的整体。中国尽管在明代已有郑和下西洋,明末清初也有数量可观的传教士来华,徐光启等人也在接引西学方面做过很有成效的努力,但是,直到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文化没有遇到外来文化的严重挑战,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自为也无从说起。鸦片战争以后的半个世纪中,尽管国门洞开,西方文化如潮水般涌来,但是,长期的闭关锁国,限制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从魏、徐到冯、王、郑,对于世界文化的态势,对于中外文化(主要是中西文化)的特点,对于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在整体上都还说不上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他们对西方冲击的反应,还是处于自在的阶段。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人开始,他们有比较广阔的世界眼光,对中西文化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走向有自成系统的设想,可以认为是近代中国在文化自觉方面迈出的第一步。特别是严复,对西方文化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他曾指出,中西人在行事方式方面有许多相异之处,根源在于中西文化之不同,在于人生发展取向不同:

  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政化之极则。盖我中国圣人之意,以为吾非不知宇宙之为尽藏,而人心之灵,苟日开瀹焉,其机巧智能,可以驯致于不测也。而吾独置之而不以为务者,盖生民之道,期于相安相养而已。(15)

  他曾比较中西政治理念、财富观念、伦理道德诸方面的不同之处:

  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贵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州处;中国多忌讳,而西人众讥评。其于财用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虞。其接物也,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尚节文,而西人乐简易。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其于祸灾也,中国委天数,而西人恃人力。若斯之伦,举有与中国之理相抗,以并存于两间,而吾实未敢遽分其优绌也。(16)

  他还比较了西方的自由与儒家恕道之间的异同。晚年的严复,还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要进行创新性的解释,尤其是对先秦诸子的学说,应借助西洋近代的思想,加以疏解会通,使其在现代社会的生活中,重现价值与生命力。(17) 这表明,严复已有相当清晰的文化自为的意识。

  庚子以后,国门大开,国内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对于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位置、中国文化何去何从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人也越来越多。其中,有两个人不能不提,一个是辜鸿铭,一个是伍廷芳。

  对于辜鸿铭,学术界已有相当深入的研究,称之为文化保守主义。(18) 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的看法,有不少地方与孙中山相通。比如,辜鸿铭认为,西方文明崇尚物质力,中国文明崇尚道德力;西方文明重利轻义,重智轻德,重势轻理,重器轻道,务外忽内,中国文明则相反;西方文明在征服自然方面是成功的,但在征服人类自身情欲方面则是失败的。(19) 这些,如上所述,在孙中山那里也有类似的看法。同是在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发表关于民族主义的演讲,辜鸿铭在日本发表关于东西文明异同的演讲,两人都对东西文明作了比较,都谈到中国人道德高尚,谈话的角度也差不多。孙中山说:

  讲到信义。中国古时对于邻国和对于朋友,都是讲信的。依我看来,就信字一方面的道德,中国人实在比外国人好得多。在什么地方可以看得出来呢?在商业的交易上便可以看得出。中国人交易,没有什么契约,只要彼此口头说一句话,便有很大的信用。比方外国人和中国人订一批货,彼此不必立合同,只要记入帐簿便算了事。……所以外国在中国内地做生意很久的人,常常赞美中国人,说中国人讲一句话比外国人立了合同的,还要守信用得多。(20)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