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汤交谊与辛亥革命(3)(3)

辛亥革命网 2010-06-30 00:00 来源:学术论文网 作者:章开沅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张謇和汤寿潜是倾动一时的东南大老,在历次重大事变中携手前行,并且在辛亥前后一度对全国政局产生极大影响。因此,研究张汤交谊或许可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正式大总统,这种结果起初似乎与立宪派“预期的目的”相符合,“而到了最后却完全不是(他们)预期的结果”。因为袁世凯只是表面上承诺拥护共和,而实际上却是醉心于以武力统一实现个人的高度集权与独裁,甚至还想确保自己家族的世世代代尊荣。这与张謇的在稳定中求革新与发展当然是风马牛不相及。总长任内的殚精竭虑可谓徒劳无功,而当他发觉袁有称帝野心时便只有弃之而去。从袁世凯本人来说,登上皇帝宝座似乎已经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很快却又因此在全国声讨、众叛亲离中凄然死去。在得到袁世凯病死消息的那天晚上,张謇感慨万分地在日记中写道:“三十年更事之才,三千年未有之会,可以成第一流人,而卒败于群小之手,谓天之训迪吾民乎?抑人之自为而已。”袁的错误决策导致败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仅仅归咎“败于群小之手”,而归根到底还是由于逆潮流而动,所以这个号称“最强的人”才落得个如此悲惨的结局。
 
对于袁世凯,张謇与汤寿潜的态度并非完全一致。起初,两人都对袁世凯怀有戒心,认为他是反复无常、背信弃义的小人,张謇甚至与他公开绝交达20年之久。1904年为推动立宪,汤寿潜虽然也劝张謇与时任北洋大臣的袁世凯恢复联络,但仍对袁世凯憎恶如故,且曾一再建议清廷罢黜袁世凯,袁罢黜后又请“清廷勿再用袁世凯”。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廷不得不重新起用袁世凯,并授予军政全权以镇压革命。汤寿潜在浙江都督任内和卸任以后,都极力主张并支持北伐,鲜明地表现出坚决的反袁立场。即使在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以后,汤亦拒绝袁敦促其出任公职的延揽,这与张謇欣然出任北京政府工商总长恰好成为鲜明的对比。此外,在铁路国有问题上,他仍然保持一贯主张,虽然张謇、熊希龄劝解而不再公开反对,但内心并未改变初衷。但是,到袁世凯称帝阴谋暴露后,张謇与汤寿潜对袁的态度又复归于一致,都明确与袁划清界限并坚决表示反对。在大的政治原则上保持一致,而在某些具体问题上互相包容歧见,给张汤交谊增添了和而不同的特色,这种包容也未尝不可以看做具有若干民主作风。同时,他们在转向共和以后,对于以往交好多年的帝党旧友也是有原则的,如对坚持帝制复辟的郑孝胥、沈曾植等,或绝交,或疏远,而“汤大、张四”也就成为这些复辟派诗文中嘲讽的对象。
 
清末国内立宪派是一个很大的新兴群体,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救国图强者有之,锐意革新者有之,而投机取巧追名逐利者亦有之。但张汤等人的人生态度与政治追求则始终都是真诚的,他们可能瞻前顾后、步履蹒跚,并非经常都能跟得上社会转型的急速节奏。但他们每接受一种新的政治理念都经过深思熟虑,因而每一步前进都是扎扎实实的。他们推动立宪与转向共和,虽然没有实现自己原来预期的结果,但并不等于他们的劳绩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任何印痕。我在近著中曾对张謇有所评论:“甲午战前,也就是他40岁以前,基本上是一个具有强烈爱国心的士大夫,完全属于旧营垒。甲午战争以后,也就是他在40岁以后,外来侵略的强烈刺激与西方文化的浸润潜移,促使其经世致用的传统学问增添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等新内容。他经由官绅队伍跨过企业家群体的门槛,也就是从旧营垒游离出来并且趋向于归属新营垒。由于已经具有‘大魁天下’的显赫声名,又经由翁同龢而接近新旧党派斗争的核心,所以真正是‘崛起于新旧两界线之中心’,使他的转化产生一般人难与比拟的社会效应,其辐射作用决非仅限于‘倾倒东南’,而实际上是波及全国。不过这又是一种藉断丝连式的转化,也可以说是新旧相互包容式的转化,在转化过程中缺乏具有足够力度的冲突与决裂。没有刀光剑影的惊险,没有叱咤风云的雄武,然而却是脚踏实地改变着中国社会的根基,其影响甚至在百年以后也可以看见。”(注:章开沅:《张謇传·引言》,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年,第3页。)这一评论大体上也适用于汤寿潜,尽管他在晚年比老友更趋于消极。
 
革命派在胜利后失去政权,这当然也不是他们原来预期的结果;而由于历史的结局总是经由合力形成的,所以革命原来预期的结果从来都不是一蹴可就,都需要经过不屈不挠再接再厉、迂迴曲折的顽强斗争。辛亥革命是一次早熟速成式的革命,同盟会成立不过6年,武昌起义的爆发便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许多省区的相继独立终于导致清王朝土崩瓦解。胜利来得太快,革命党还没有做好应有的准备,何况同盟会原本是一个松懈的而且已经有所分裂的政团联盟。他们多年以来都是忙于策动小型分散的武装起义,连大规模的阵地战或运动战都未能一试身手,还谈得上什么议会政治与安邦治国的实际经验。历史学家应该学会设身处地,力求“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陈寅恪语),脱离前人时空环境的无根苛求,从来都是不可取的。革命派并没有完全失败,他们领导民众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这难道不就是英雄盖世的大手笔。尽管政权易手,共和变质;但民主富强之途毕竟已开通,后人无非是仍然走他们没走完的路而已,而这就称得上是伟大的先驱。张謇当年有一段说话得很好:“若孙中山者,我总认为在历史上确有可以纪念之价值。其个人不贪财聚蓄,不自讳短处,亦确可以矜式人民。今中山死矣,其功其过,我国人以地方感受观念之别,大抵绝不能同。然能举非常大事人,苟非圣贤而贤哲为之左右,必有功过互见之处。鄙人愿我国人以公平之心理、远大之眼光对孙中山,勿爱其长而因护其短,勿恨其过而并没其功,为天才惜人才,为万世存正论!”(注:《追悼孙中山演说》,《张季子九录·文录》。)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不管有多少风云变幻,不管有多少迂迴曲折,历史的发展总是有内在规律的,而前进的方向总是无可逆转的!这就是辛亥革命留下来的最深刻教训。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