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汤交谊与辛亥革命(2)
辛亥革命网 2010-06-30 00:00 来源:学术论文网 作者:章开沅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张謇和汤寿潜是倾动一时的东南大老,在历次重大事变中携手前行,并且在辛亥前后一度对全国政局产生极大影响。因此,研究张汤交谊或许可
三 风气·潮流
研究辛亥前后历史,有两个名词不可不加注意,一曰风气,一曰潮流。风气或可解释为社会的风尚与习气。龚自珍诗云:“但开风气不为师”,即以开通风气为己任。潮流原意是海水受引潮力影响而产生的周期性流动,后被引申为时代或社会的发展趋势。所谓顺应潮流,就是顺应这种由旧趋新的趋势。张謇和汤寿潜都是甲午战后迅速崛起的顺应潮流的开风气者。汤寿潜1910年8月22日致军机王大臣电,即以经营浙路,“竭蹶四年,不能大开风气”为憾。张謇也是深憾于“通州风气未开”,而把“启民智”作为自己首要的职责。
张汤不同于龚自珍,他们不仅以文字与思想启迪民智,而且更主要的是用表率行动来开通风气;他们不仅是被动地顺应潮流,而且还在某种程度上主动地促进潮流。
张謇堪称近代私营企业的早期教父。到1911年,大生纱厂一厂已卓见成效,二厂业已建成并全部开工,两厂纯利累积共达370万两,资本总额增至将近200万两。张謇甚至在辛亥革命前夜,到汉口议租湖北纱、麻、布、丝四厂,意欲向华中地区拓展。同时,通海垦牧公司也历尽艰险终于完成围垦工程,并于1910年开始盈利。此外还创办了大达内河轮船公司、资生铁厂、同仁泰盐业公司、阜生蚕桑染织公司、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公司、颐生酿造公司、翰墨林印书局、大生皂厂、懋生房地产公司、颐生罐洁公司、大昌纸厂等企业。大生企业系统已粗具规模。而在张謇兴办近代企业的过程中,汤寿潜亦曾热心参与或提供帮助。如荡棍肆意掠夺通海垦牧公司荡草,汤曾与张共同计议阻禁之策。汤还与张共同创办上海大达轮步公司,并合力推动苏浙两省铁路的自建。而在此期间,汤自己也在浙江倡导建立浙江兴业银行,其三弟涤仙亦曾在杭州江干创办光华火柴厂,都对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表露出浓厚兴趣。也正因为如此,张汤便成为东南趋新绅商公认的领袖人物,并且先后在抵制美货与铁路风潮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张汤又是民间发展新式教育的先驱。张謇于1902年创办通州师范学校,1904年设立通州五属学务处,作为统筹推广新式教育的办事机构,并且在各地兴办一批中学和小学。此外他还陆续创办了吴淞商船学校、铁路学校,并参与筹划兴建工科大学、南洋大学,并且协助创办了复旦学院。汤寿潜是张謇志同道合的事业伙伴。他曾与张謇共同商议通州自立师范事宜,并把上海龙门书院改造成为龙门师范学校,还协助建立杭州初级师范学堂,以及创办浙江高等工业学堂(铁路学堂)等。张汤不仅有新派教育理念,而且有实际办学经验,因此成为当时公认的教育先进。张謇曾应两江总督刘坤一之邀请拟订初等高等两级小学、中学课程以及“兴学次第”,以后又出任江苏教育会会长,1911年且曾在北京主持中央教育会会议。清廷亦曾先后命汤寿潜出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未就)、学部咨议官、江西提学使(屡辞不就)。1911年汤寿潜亦为学部接纳为中央教育会会员,并参加首届会议。他们显然已经站在教育革新潮流的前面。
张汤都是实业、教育救国的热诚信奉者。张曾对汤说:“天下将沦,惟实业、教育有可救亡图存之理。”他们都一贯标榜不愿做官、只愿做事(注:1897年春,张謇曾致函沈曾植云:“愿为小民尽稍有知见之心,不愿厕贵人受不值计较之气;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此謇之素志也。”汤寿潜也是“远于仕进”,“自治淡如”,多次坚辞朝廷命官不就。),但必要时教育、实业方面的官职还是可以接受的,如铁路公司总、协理,教育会会长之类。理由是:“舍实业官不为,设至陆沉之日,有相怨吾辈当日不一措手,则事已无及。”(注:《张謇日记》,光绪二十九年十二月八日,江苏人民出版社,1962年。)他们不愿做官,但并非不关心政治。他们不愿做官的主要原因就是愤于政治的黑暗与吏治的腐败。在官与民的对立中,他们常常自觉地站在民这一边;尽管难免要恳求政府的扶持,却不时泄露出对贪官污吏的强烈憎恶。他们渴望改变这个局面,当然改革只限于在传统体制以内,而以教育培养新式人才则是希望之所在。但经济与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政治改革便必然呈现呼之欲出的态势,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向。所以,张汤都曾支持过戊戌维新,至少是表现出较多的同情,尽管他们并不完全赞同变法推动者的某些激进举措。
翁同龢的罢黜使张汤失去进一步参与变法重大计议的机遇,但也正因为如此,再加上自身的稳健持重,他们在政变以后没有受到任何株连,并且继续拥有较大的活动空间。东南一带的督抚对他们更为器重,把他们视为可以信赖的智囊人物。庚子以后,他们参与过“东南互保”、策划新政、抵制美货、收回路权、地方自治等一系列重大事项的计议。他们实际上是无时无刻不过问政治,而且如同企业活动一样,扮演着“通官商之邮”之类中介角色。他们的业绩、声望和人格魅力,在民间与官府两方面都受到极大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