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和兴中会的成立(3)
辛亥革命网 2010-04-30 00:00 来源:《历史研究》 作者:金冲及 胡绳武 查看:
这个新的战斗核心,基本上是由具有初步资产阶级思想和民族主义意识的知识分子和具有中国传统的种族主义思想的会党分子(其中以三合会为多,但也有少数未隶会籍的)的联盟。
属于前者的,除孙中山、陈少自外,有陆皓东、杨衢云等。杨衢云“生于香港,幼读西书,长入工厂,……少时曾习拳勇,见国人之受外人欺者辄抱不平,不惜攘臂为之力争,盖具有种族主义思想者”。①[①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杨衢云事略》。]陆皓东向在上海电报局充译员,他在自述自己参加革命的动机时说:“与同乡孙文同愤异族政府之腐败专制,官吏之贪污庸懦,外人之阴谋窥伺,凭吊中原,荆榛满目,每一念及,真不知涕泪何从也。”②[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乙未广州之役》。]
属于后者的,有郑士良,邓荫南,谢缵泰,黄咏商等。
郑士良:“少有大志,尝从乡中父老练习拳技,颇与邻近绿林豪侠及洪门会党相往还,渐具反清复汉思想……,后人博济医院习医,与孙总理、杨襄甫、廖德山等同砚,因总理与之志同道合,引为知己。未几,总理转学香港,郑亦辍学归惠州,开设同生药房于淡水墟,专从事联络三合会党,为举事之准备”。①[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郑士良事略》。]据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记载,郑本人即三合会员。
邓荫南:檀香山富商,孙中山在檀香山创设兴中会时,邓率先加入,自称:“大可回国参加反清复汉,盖邓与其兄灿均三合会员。乃兄为檀埠致公堂执事,兄弟同笃信民族主义也”。②[冯自由:《革命追史初集》,《邓荫南事略》。]
谢缵泰:“其父日生为澳洲著名侨商,隶三合会籍,时以满虏吞灭华夏之历史训迪其子缵泰、缵业二人。故缀泰幼承家训,恒以承先继志为务”。③[同上书二集,《老兴中会员谢缵泰》。]
黄咏商:“好读易,研究湛深。尝言物极必反,汉族已有否极泰来之象,清祚复亡在即,我人顺天应人,此正其时云”。④[同上书初集,《黄咏商略历》。]
这里,我们可以注意到,兴中会从它的香港总部成立起就同会党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两种人中,起着领导作用的是具有初步资产阶级思想与民族思想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是有着实力的是会党分子,两者在思想上有着区别,但在反清革命这一点上是统一了起来,这种组织情况在一个新的革命团体初起时是常见的现象。
香港兴中会总会成立后,把檀香山兴中会所订章程修改为十条。这次修改中最重要的就是对清朝政府的残暴腐败正面地作了猛烈的抨击,指出当时国内“政治不修,纲纪败坏,朝廷则鬻官卖爵,公行贿赂,官府则剥民括地,暴过虎狼,盗贼横行,饥馑交集,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呜呼惨矣”。把原来檀香山章程中一些温和的词句(如“皆由内外隔绝,上下之情罔通,国体抑损而不知,子民受创而无告”)删去了。并且要求广大人民团结起来,参加救国行动。章程中写道:“无论中外各国人士,倘有益世,肯为中国尽力,皆得收入会中。”①[孙文:《香港兴中会宣言》。]这种思想以后逐步发展,使同盟会能成为各种社会力量反对清政府的共同联盟。
兴中总会一成立,立刻筹备在广州的武装起义。经过半年的联络,取得一部分会党、军队、民团、绿林的支持,决定九月重阳在广州发难。这次起义的计划实际上是一次准备不充分的军事冒险计划。而且,由于内部步调不一致,丧失了时机,又有叛徒告密,泄露了计划,在起义未发动前就为清政府侦悉破坏了。但是尽管如此,一八九五年的广州起义在中国近代史上仍然有着重大的意义。它是中国人民企图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理想的第一次。同时,“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在中国,主要的斗争形式是战争,而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中国的问题离开武装就不能解决”。②[《战争和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506、508、509页。]孙中山从他的革命开始时起,就直接地采取了武装斗争的形式。在这以后,到清朝覆亡,他一直没有放弃这个主要斗争形式,在万分困难的条件下,一次一次地发动着武装斗争。孙中山这一点是做得完全对的。广州起义失败后,这个事件腾传国内,外国报纸也开始宣传:“中国革命党孙逸仙”,从此孙中山和兴中会的革命活动就开始为国人所注意,孙中山也开始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革命党”的代表者和旗帜。
董必武同志在孙中山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说:“孙中山在一八九四年的中日战争前后,开始他的革命活动。当时,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在中国民族遭遇到严重危机的时期发动了革命斗争。这个革命的直接目标是推翻那已经成为外国帝国主义走狗的清朝的腐朽统治。这个革命运动,第一次向中国人民提出了民主共和国的理想。”①[《新华半月刊》,1955年4号。]董必武同志这一段讲话,充分地说明了兴中会成立和一八九五年广州起义的历史意义,现在引在这里,作为这一篇文章的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