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何以成为辛亥首义之区(3)

辛亥革命网 2010-04-10 00:00 来源:一元一 作者:冯天瑜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公元1911年10月(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晚,湖北省城武昌爆发了大规模的新军起义,通往湖广总督督署的几条街道枪声大作,继而炮声隆隆。

  湖北党人并未产生著名的政治领袖和思想家,但他们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即所谓“鄂省党人,耻声华,厌标榜,木讷质直”。他们不企求以壮烈的一死去耸动视听,认为吴樾、王汉那种“十步之内,血火红飞”的“暗杀主义”不足以成大事;他们不屑于以华丽的言谈文字去博取虚名,也没有像同盟会的某些领导人那样急于求成,而是走着一条更加艰苦踏实的道路:长期深入下层,运动会党,发动新军,不厌其烦地从事具体的组织与教育群众的工作。

  湖北党人埋头苦干的韧性战斗精神,最突出地表现在他们艰苦深入地从事新军的发动和组织工作上。武昌首义成功的关键,正在于党人扎扎实实地抓了枪杆子,而且成效卓著。这是其他各省党人甚至同盟会总部所不及的地方。

  刘静庵、张难先等先后投马队营、工程营为兵,开党人入伍的先河。杨王鹏原在湖南入伍,因发动革命被驱逐,又到武昌入陆军四十一标三营为兵,以一介书生,长期过着艰辛的行伍生活,冒着巨大的危险,不以为苦,反以为乐。又如留日学生刘尧亦入新军当副兵,做了出色的组织工作,以他单薄的身体,本难以坚持卒伍生活,但他志在大举,“欲为大汉复仇,虽汤镬弗惧,遑恤苦也”。这些青年知识分子鄙视功名富贵,放弃舒适生活,长年在新军下层活动,粗衣恶食,历尽艰辛。当革命需要献金时,他们可以典卖全部私产;当革命需要献身时,他们悲歌慷慨,义无反顾。高风亮节,令人景仰。

  湖北党人的宣传舆论工作,也以踏实深入为特点,中心点在“救亡”。“拯救民族危亡"的号召,在列强欺凌,政府卖国求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最能拨动各阶层民众的心弦。当人们的民族解放意识一旦觉醒,就会爆发出无可阻遏的力量。新军之所以能实现"抬营主义”(即整个部队成建制地争取过来了);散漫的会党之所以能发动起来;市民愿为党人慷慨解囊;武昌起义后,参军的青壮年顿时达数万人之多;阳夏战争中,汉口市郊农民主动扒掉铁轨,阻止清军进犯,刘家庙之役,民众揭竿而起,协助民军痛击清军,武汉三镇市民向革命军送糖食水果,煨肉汤送上前线者,不绝于途……。这一切,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湖北党人多年来所做的“促睡狮之猛醒”的鼓动工作。

  善于把握时机,掀起革命高潮,也是湖北党人熟用的斗争策略。如杨度游说铁路国有,湖南饥民抢米风潮,汉口人力车夫被英水兵打死等事件,都被党人紧紧抓住,作为发动各阶层群众的良好契机。特别是在保路风潮中,许多党人参加群众集会,发表演说,痛斥清廷卖国,有的当场斩断食指,挥写血书,翌日各报莫不竞载此种爱国断指消息,人心为之振奋。辛亥年间,詹大悲、黄季刚、何海鸣在《大江报》发表《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亡中国者和平也》等富于煽动性的文章,指出“中国情势,事事皆现死机,处处皆成死境”,“和平改革既为事理所必无”,“故大乱者实今日救中国之妙药也”,倡言推翻现存的清朝统治,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当局恐慌万状,查封《大江报》,逮捕詹大悲、何海鸣,更激起群众怒火,整个武汉三镇的革命气氛达到了爆发点。

  因为湖北党人的汗水和碧血凝结成深厚的根基,因为他们乘势待时,筹之有素,所以,尽管在起义前夕发生了不测之变,然而,革命士兵发挥了主动精神,在领导机关被破坏的情形下,使起义基本按计划举行,而且一声枪响,各营并起,一夫左袒,三军尽甲。经一夜激战,即攻克督署、藩署等衙门,进而攻克汉阳、汉口,击溃张彪、荫昌的反扑。以后又与袁世凯、冯国璋的北洋军展开武汉争夺战,相持于大别山(龟山)麓、长江汉水之滨,阻止了清军的南下,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使得除直隶、河南、甘肃以外的南北各省纷纷"易帜独立",老大的清帝国终于皇冠落地。

  在武昌首义中,党人所显示出来的实力,已不是徐锡麟策划光复军起义、熊成基安庆举事、倪映典发动广州新军暴动、黄兴领导黄花岗之役所能比拟的。这当然离不开全国革命形势的成熟,四川保路风潮对清廷注意力的吸引,离不开孙中山和同盟会的指导,也与外省支援相关(如湖南派遣部队参加抵御北洋军的"阳夏之役"),但湖北党人前赴后继,进行长期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则是最重要的直接原因。

  辛亥武昌首义的金字,是由湖北党人的胆略、献身精神和脚踏实地的活动铸造出来的。

  张之洞治鄂以来聚积的物质力量--近代工业、新军、新阶级和新知识阶层,在湖北党人辛勤不懈的努力下,一并转变为向清朝发生统治危机的区域猛然打击的铁锤。清廷整个统治链条随之解体。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大厦终于轰然崩坍。

  以武昌起义为高峰的辛亥革命,在比较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更加复杂错综的一页。无论以后的历史出现怎样的曲折和回流,然而,辛亥志士那种“使我国民主自由独立之国旗,高飏于灿烂庄严之新世界”的宏伟理想,却永远激励着后来者奋斗不息。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