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会党研究综述(3)
辛亥革命网 2010-09-29 00:00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作者:饶怀民 查看:
2.会党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及其评价
对于这个问题主要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会党有革命性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但前者是主要的。其作用可以归纳为组织群众斗争、发动武装起义、参加辛亥决战和募饷筹款等四个方面。(蔡少卿:《论辛亥革命与会党的关系》《群众论丛》1981年第5期。)而发动武装起义和参加辛亥决战是主要的。在整个辛亥革命过程中,由于会党参加武装斗争,"造成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促进了革命高潮的到来".且"在对封建专制政权的最后一击中,会党也发挥了颇大的作用,会党成员基本上成为冲锋陷阵的主力军。"(李文海:《辛亥革命与会党》《教学与研究》1961年第4期。)有的同志提出,"共进会把长江流域各省哥老会各系统联合起来,结成了一个统一的组织,这对长江中上游和两湖地区的全部活动起了巨大的作用,武昌起义就是在共进会与文学社联合组织的机构指挥下发动起来的。鄂西北一带的很快光复,也完全依靠了会党的起义。"(汪贻荪:《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与农民的关系问题》《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8页。)即使1908年以后,革命派的工作重点已经转向新军,但是,"军队中大部分下级军官和士兵都是会党分子,军队工作和会党工作是密切关联的。""我们不能只看到以后军队的活动,而忽视了会党的作用".(魏建猷:《辛亥革命前夜浙江会党活动》《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第539页。)还有的同志甚至提出,"应该为会党立一块历史丰碑--'辛亥革命时期民族民主革命旗帜下的马前卒--中国会党'"(陈辉:《论辛亥革命中会党的性质和作用》《华中师院学报》1981年第4期。)。第二种意见认为,在肯定会党对辛亥革命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必须充分揭示会党的消极作用,不应将会党的积极作用估价过高。从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所发动的武装斗争来看,1908年以前主力是会党,但都失败了;之后,主力是新军,会党一般只起着配合和辅助作用。"在辛亥光复时两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战役中,即武昌起义和攻克南京,冲锋陷阵的是革命的新军士兵,而很少会党分子。""会党在革命斗争中的地位,似乎随着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而逐步降低。"(林增平:《辛亥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会党和农民》《教学与研究》1962年第1期。)有的提出,会党起初以"反清复明"为职志,很难说是进步的,后来的斗争,反封建的意义也极有限,即使在辛亥革命中,会党也不是守纪律的队伍,游勇游民的野性并没有在革命中得到改变。(陈旭麓:《秘密会党与中国社会》《学术月刊》1985年第7期。)还有的提出,在辛亥革命时期,会党并不是在所有的省分、地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各地新政权建立之前与建立之后,会党的作用也有很大的不同,一般说来,民国成立以前,会党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民国成立以后,各地会党活动的内容主要不是积极的方面而是消极的方面。"(蔡少卿:《论辛亥革命与会党的关系》《群众论丛》1981年第5期。)例如,贵州哥老会在辛亥革命前起过积极作用,"但在辛亥革命后的主要是消极作用".(杜文铎:《哥老会与贵州辛亥革命》《贵州社会科学》1983年第4期。)江西会党在辛亥革命后也投入到立宪党人、旧军人、袁世凯走卒门下,"没有做过一件好事","历史的事实说明李烈钧镇压江西会党的行动是正确的".(杜德风:《怎样看待李烈钧镇压江西会党》《江西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因此,对于武昌起义以后革命派对会党进行镇压的得失,要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骂倒。第三种意见认为,各地具体情况不同,对会党的作用要具体分析,会党与新军是辛亥革命的两支基本队伍,但是各省的情况又不完全一致。例如,在湖南、四川等省会党发挥的作用较大,而湖北革命党人主要是依靠新军士兵赢得了起义的胜利的。到武昌首义前夜,湖北革命党人可以说是集中全力在新军中活动,这样,"多数革命党人放松甚至放弃对于会党的领导,毕竟使这部分群众基础相当广泛的社会下层力量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会党结合的实质和基础
对于革命派与会党结合的实质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会党不能充当革命派与农民间的联系媒介,因而革命派与会党的联合,并不体现资产阶级与农民的联盟。而且,"就某些场合看来,资产阶级革命派利用或联给了会党,似乎是反而疏远了广大劳动人民;一定条件下,会党不但没有起'中介'作用,反而堵塞了革命派和劳动群众的联系,原因在于会党那种游民的习气和作用,同广大农民的好恶终有所不同;特别是资产阶级革命不曾引导会党克服它的盲目破坏性的时候,更易使革命派失去和农民取得联系的机会。"(林增平:《辛亥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会党和农民》《教学与研究》1962年第1期。)还有的同志提出,与革命派争取会党的同时,改良派保皇党也在力图控制会党,如果说革命派与会党取得联系,就是发动了农民,就是和农民建立了合作的关系,那么,保皇党人曾与会党联系过,是否可以说保皇党与农民结成了联盟呢?另一种意见认为,革命派"联合会党,依靠会党去发动农民,这应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产阶级与农民的联盟,或者说是一种特殊的联盟。"虽然,会党中游民占有较大的比重,但"其前身大多是农民,他们离开农民队伍的时间并不长,他们之中很多人'基本上还保存着纯朴的农民本性',他们与广大农民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一旦阶级矛盾尖锐化,革命风暴掀起时,他们就会把广大农民群众卷入斗争的行列。"至于保皇党"联合"会党,"目的在于抵制革命,反对革命".二者不可同日而语。况且,革命派在领导会党进行斗争的同时,还要对会党进行改造、"帮助和指导",而"保皇党是不可能做到的".
那么,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会党联合的基础又是什么呢?一种意见认为,会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它最初是作为反封建的阶级斗争工具;后来,当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之后,他们"愤耶教之跋扈",于是"仇洋",这就具有反抗侵略的内容,因此,二者联合的基础是都有"反帝反封建的要求"(邵循正:《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派和农民的关系问题》《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第100页。)。另一种意见认为,由于天地会带有市民的要求,在组织形式上染上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的色彩,正是因为"天地会在组织上思想上的一些特点,使它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容易发生沟通".(戴逸:《关于天地会的若干问题--答魏建猷先生》《文汇报》1961年1月20日。)有的同志不同意上述两种意见,他们认为,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家"之所以重视天地会组织,主张联络会党,是基于天地会的'反清'斗争这一点上。天地会在辛亥革命时期其所以成为一支重要的革命力量,正由于它坚持的'反清'斗争和中国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革命'在'反满'这一点上一致的缘故".(袁定中:《天地会究竟是什么性质》《文汇报》1961年11月10日。)
【资料来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