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杨度民国初年的君主立宪主张(2)

辛亥革命网 2010-09-20 00:00 来源:CSSCI学术论文 作者:季云飞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内容提要】 杨度是民国初年政坛上引人注目的人物,他力倡君主立宪政体,组织筹安会,效劳于袁世凯的 ,评杨度民国初年的君主立宪主张

  在杨度看来,中国的“历史与国俗民情”不适宜在中国实行共和主宪政体。杨度所认识的中国国俗民情主要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国民文化素质低下,国民普遍缺乏民主意识,缺乏参与政治意识。

  杨度认为:“中国人民,程度甚低,当君主时代,当兵者常语曰:‘食皇家饷,为皇家出力耳’,今虽去有形之皇家,代以无形之国家,彼不知国家为何物,无可指实,以维系其心。”[2](第567页)又说:

  共和政治,必须多数人民有普通之常(道)德常识,于是以人民为主体,而所谓大总统行政官者,乃人民所付托以治公共事业之机关耳。今日举甲,明日举乙,皆无不可,所变者治国之政策耳,无所谓安危治乱问题也。中国程度何能言此?多数人民不知共和为何物,亦不知所谓法律以及自由、平等诸说为何义?骤与专制君主相离而入于共和,则以为此后无人能制我者,我但任意行之可也。其枭桀者则以为人人可为大总统,即我亦应享此权利,选举不可得,则举兵以争之耳。[2](第568页)

  杨度基于这种国俗民情的基本认识,认为民国初年中国只能采取君主立宪政体。

  笔者认为,20世纪初年,中国绝大多数国民缺乏文化教养,缺乏民主意识,缺乏参与政治的意识,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也确实是中国的民情之一。当时中国真正懂得共和是何物的人是极少数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而多数即使留过洋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共和真谛的了解亦是皮毛。就是像孙中山这样的先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一个时期把“共和”仅仅理解为保存一个《临时约法》,维持一个国会。孙中山先生不是曾为争到形式上的“共和”而发起了要求段祺瑞恢复《临时约法》的护法运动吗?孙中山的共和观念不过如此,更不要说中国普通老百姓了。事实上,当时中国绝大多数老百姓不懂也压根儿不想去懂共和是何物,不管你中央实行共和立宪还是实行君主专制,老百姓不去过问,漠视国家政治,考虑的是如何谋生。就是当时震惊全国的袁世凯洪宪帝制活动,各地老百姓也漠不关心。据当时几个外国人在中国实地了解,中国的老百姓没有参与政治意识。在陕西,“没人对袁世凯恢复帝制当皇帝这事感兴趣,他们关心的是赋税不断增加以及如何谋生”[10]。在山东威海卫,“这些地区的人民对北京的政治,丝毫不感兴趣,总统上升到皇帝这事,一点也打不动他们”[11]。

  毋庸讳言,在20世纪初年的中国,国民普遍无文化,缺乏民主意识,缺乏参与政治的意识。而文化素养的提高、民主意识与参政意识的提高,不是一两次暴力革命所能奏效的,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不断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准才能实现。沙滩上建不成高楼大厦,文盲充斥的国度里确立不起共和立宪的政体。平心论之,20世纪初年的中国,是实行不了共和立宪的政体的。以往不少论者对于一说到近代中国国民“缺乏民主意识,缺乏参政意识”,就斥之为污蔑、丑化中国人民。这太感情用事了,采取不承认主义并不是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既然如此,孙中山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错误的选择,辛亥革命也是没有必要的了。这是一种机械的逻辑推理,是不可取的。笔者认为,在辛亥年间特定的阶级斗争与国内民族矛盾的条件下,在推翻清帝后只有选择资产阶级共和立宪政体。我们不能不切实际地要求以“反满”为口号的革命派在推翻清帝后,再拥立一个满族皇族成员为皇帝,实行君主立宪政体。所以,可以这样说,资产阶级共和立宪政体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是符合当时政情的选择,但又是一个脱离中国国俗民情的尴尬选择。这种尴尬选择,也是20世纪初年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最佳选择。我们这样评说这段历史,无损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功勋。

  第二,“定于一”的传统观念。

  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历史的国家,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国家一切政事定于皇帝一人。“定于一”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它是儒家“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说教的概括。“定于一”的政治思想,经过几千年来的潜移默化,在国民思想中形成了“定于一”的观念。

  民国初年赶走了皇帝,从美国移植进“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在这历史的一刹那,结束了“定于一”,来一个“三权分立”,这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国民,包括像严复这样的中西学问深厚的先进的知识分子来说,是难于接受的。“定于一”观念,是中国国民传统和现实的政治心理,无疑也是中国的国俗民情之一。

  根深蒂固的“定于一”观念,不是一朝一夕能破除的。在国民“定于一”的观念之上确立一个“三权分立”的体制,无疑是不能长期存在下去的。因此杨度强调,只有顺应国民“定于一”的观念,建立“定于一”的君主立宪制,才能达成“国本既立,人心乃安”[2](第571页)。

  民国初年,尽管在表面上在思想界进行过“定于一”与“三权分立”两种思想的激烈争论,但是,可以这样说,那些主张“三权分立”的人,其思想深处仍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定于一”的观念。就拿孙中山来说,二次革命后,他逃亡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他规定所有党员都要绝对服从孙中山一个人;在后来的护法运动中,孙中山力主建立以他为大元帅的大元帅制军政府,一旦改为总裁会议制军政府,他成为七总裁之一,便愤而辞去。这些做法,尽管有其他种种政治原因,但不能不说“定于一”的观念无形地制约着孙中山。

  由此可见,在民国初年,结束封建专制统治以后,建立一个带有过渡性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是比较适合于国人“定于一”的观念。

  第三,“思安望治”观念。

  思安望治观念可说是人类普遍存在的观念,但中国百姓尤为强烈。这种观念植根于封建社会的耕织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观念也是民国初年中国国俗民情之一。

  杨度认为,中国老百姓有强烈的“思安望治”观念。顺应“思安望治”观念,国家政治体制上必须采取“君主立完”制。他说:实行共和制,竞争国家元首,“国家永无安宁之日”;“元首有一定之人,则国内更无竞争之余地”;“予以为不改君主则已,一改君主,势必成立宪。共和之世,人人尽怀苟安,知立宪亦不能免将来之大乱,故亦放任而不为谋。改为君主以后,全国人民又思望治,要求立宪之声必将群起,在上者亦知所处地位不与共和元首相同,且其君位非由帝制递禅而来,乃由共和变化而成者,非将宪政实行,无以为收拾人心之具,亦不能不应人民之要求也。且既以君主为国本,举国上下必思安定国本之法,则除立宪又无他术。”[2](第571页)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