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与《新民说》(4)
辛亥革命网 2010-09-17 00:00 来源: 作者:周建超 查看:
四、结论
梁启超的新民学说是近代中国改造国民性思潮的第一排涌浪,它代表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经历社会变革阵痛后,深感全民素质低下而向往一种变臣民为国民、变传统的依附人格为现代的独立自由人格,改造千百年来人文历史积淀而成的奴性,造就一代具有崭新人生理想、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国民的宏伟理想,体现了世纪之交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激情与沉思、以及中国社会思潮变迁的动向和思维焦点的转换,从而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奠定了它应有的地位,深深影响了包括鲁迅在内的五四一代启蒙学者。《新民说》的社会思想意义远远超过了它的学术价值,即使在走出近代,迈向现代化的今天,它所提出的某些思考仍不无借鉴价值。
当然,由于时代、阶级、经济的制约,梁启超在论述新民思想的过程中,对于中国国民性的优劣缺乏全面、辩证的认识,存在着注重揭露劣根性而忽略优良面的偏向。虽然他倡导“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但对何谓“本所有”者,论述显得粗略、泛泛而谈,不具体深入,这反过来又制约了对国民劣根的全面理解。同时,梁启超在强调新民的重要性时,往往把国民性中存在的弱点都归结于封建的纲常伦理、家族制度以及政府政策、历代宣传等,忽视了各个时代社会经济对国民性的决定性影响,因而也就不能真正找到新民的正确道路。事实上,国民素质的提高取决于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整体发展水平。从根本上讲,只有发展社会生产力,变革其所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根本改变人的状况,从而自觉地推动中国的社会现代化进程。
注释:
(1)梁启超:《李鸿章》(1902年新民丛报社印本)。
(2)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变法不知有本原之害》(1896年),《时务报》第3册。
(3)(4)(19)(24)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76、188、235、272页。
(5)梁启超:《论支那宗教改革》(1899年),《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
(6)梁启超:《自由书·破坏主义》(1901年),《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
(7)梁启超:《卢梭学案》(1901年),《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
(8)梁启超:《致康有为书》(1900年4月29日)。
(9)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1901年),《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五》。
(10)(11)梁启超:《新民说·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
(12)《新民丛报》第1号《本报告白》(1902年)。
(13)梁启超:《新民说·释新民主义》。《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
(14)梁启超:《新民说·论毅力》。(同上)
(15)(16)梁启超:《新民说·论进取冒险》。(同上)
(17)(18)梁启超:《新民说·论尚武》。(同上)
(20)(21)(22)(23)(27)梁启超:《新民说·论自由》。(同上)
(25)(31)梁启超:《新民说·论公德》。(同上)
(26)梁启超:《新民说·论国家思想》。(同上)
(28)梁启超:《新民说·论自尊》。(同上)
(29)梁启超:《论立法权·论立法权之所属》(1902年),《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
(30)梁启超:《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1901年),《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五》。
(32)梁启超:《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之学说》(1902年),《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三》。
(33)梁启超:《新民说·叙论》。
(34)梁启超:《论教育当定宗旨》(1902年),《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
(35)(36)梁启超:《清议报100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1901年),《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
(37)(38)梁启超:《新史学·中国之旧史学》(1902年),《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
(39)梁启超:《论幼学》(1897年),《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
(40)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年),《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