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华民族振兴”学术研讨会(3)
辛亥革命网 2011-04-21 00:00 来源:民革中央 作者:尚明轩 查看:
(三)关于孙中山政治思想等方面的问题
研究孙中山的政治思想的论文,涉及孙中山的政党政治理论、宪政民主论、权力制约思想、法治与德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有的论文探讨了孙中山与民主政治的专题,从民主建设的角度,提出关键问题系于人民素质的高低,并依据大量的翔实史料进行分析探究,,有所创新。还有的论文中指出,在孙中山的一生中,结合革命斗争实际和民国成立后国家政治生活实际,在政党模式政党职能政党组织和政党联盟五个方面提出了与中国国情和革命斗争相适应的观点和主张,提供了中国近代政党政治的历史经验,指出这是他的政治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于孙中山的宪政民主论,则是他民权主义政治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在辛亥革命前后,起过巨大的推动历史变革作用。一直到今天,它至少在政治思维上仍具有启示性的价值。它的人民主权学说、直接民权与间接民权向相结合思想,以及朴素的民主集中制观念,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都有一定的历史借鉴之处。有的论文指出:孙中山在深入研究欧美国家的政治思想和制度,“归鉴”欧美的宪法学说,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了一整套治国理念和方针,其核心是主权在民与权力制约。并认为孙中山的法治与德治思想应该进行探讨,它对我国正在实施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确有其重大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还有的论文论述了孙中山早期构建农业近代化模式,和“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思想认为他把农民的解放和科学种田并列为中国农业发展的两个方面,是深刻而又有远见的,有关保护农民的政策及保证农业增产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在今天仍值得借鉴。
(四)研究辛亥革命时期历史人物或地区的历史事件
评价历史人物如同研究历史一样,需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衡量,看他的言行活动对历史的发展是起推动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是促进国家繁荣富强还是损害国家民族利益,给社会给人民带来灾难。现有的几篇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基本上也是按照这一要求探讨的。有的论文对资产阶级理论家朱执信的“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探讨,认为朱执信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之一,他在论述孙中山的民生主义问题时,在一定程度上采纳、吸收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使他对民生主义的解释更激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明确指出:这一思想,作为从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潮向共产主义思潮过度的先声,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论文中,不论是研究有争议的民主革命志士程家怪,或是探讨“始终保持其独立于各种政治势力之外”的中间人物赵风昌,都依靠所掌握的新材料,经过探索,提出了研究者的评议和观点。在研究辛亥革命时期地区的历史事件中,有的论文指出1911年至1915年台湾的抗日民族革命斗争,是在祖国声势浩大的辛亥革命直接、间接影响下发生的,它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其革命活动中,我们可以窥视出台湾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血溶于水密不可分的民族凝聚力,和悠深的祖国情结。还有一篇论文专门就辛亥革命时期天津的革命活动进行了较系统的论述,材料丰富,整理清晰。该文章认为革命党人在天津的革命活动,为加速清王朝的灭亡起了重要作用,应该进一步深人研究。
综上所述,本次学术研讨会的论文,总的来着,质量是好的,水平是高的,相当一部分论文对辛亥革命或孙中山的研究,在史实与观点上有了较为丰富的发展,有一定的新突破,也呈现出对这一专题研究的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以上所说到的,只是这次研讨会上内容比较集中的几个方面。限于时间,不可能对全部论文一一评述,这就难免“挂一漏万”。但仅就所举例子来看,我想在座各位先生大概都会同意:这次研讨会经过与会学者的共同努力,是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它是一次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会议,是开得成功的会议,是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的会议。
当然,这次学术研讨会也有它的不足之处。例如,从论文状况来看,有的论文有新的观点,即提出了一些新颖的见解,但其论证尚显不足,立论的依据不扎实;还有的论文,运用资料一般是丰富而扎实的,但做出新的理论概括和剖析似乎还比较少,缺乏向更深人层次的探讨。从讨论状况看,可能有于时间的限制,展开还不够充分,未能深入地交换意见。从会议的组织工作看,有些脱节,联系似欠紧密。但是,瑕不掩瑜,这些不足比起成绩来说是很次要的,它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改进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