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颐:晚清历史是改革与革命赛跑的悲剧(2)

辛亥革命网 2011-04-18 00:00 来源:人民日报-文史参考 作者:雷颐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一个王朝的垮台,尤其像清王朝的垮台,我们发现它并不是偶然的,实际上是从近代鸦片战争开始,清王朝对世界的认

  再举一个例子,修铁路。近代没有公路、没有汽车、没有飞机,铁路在运兵的效率、对经济的作用太大了,也是中国和俄国在新疆伊犁那边有冲突的时候,李鸿章在1872年提出来,要修铁路运兵,这次遇到的反对力量更强大,理由也是一样的,外国人可以用,我们不能用,用了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没面子。铁路的铁轨一震,惊到祖宗,惊动祖坟;第二是修铁路封山、凿隧道、架桥梁会惊动地神、山神,我们朝廷社稷是靠这些神保佑的,外国人不信,我们不能不信;另外,火车是个闷罐子,外国人没文化,跟野兽一样,中国人说他们是群交,陌生男女可以在闷罐子里几天几夜,我们中国人在一个罐子里走几天几夜,成何体统,会干出什么事儿?外国不讲男女之大防,我们中华民族讲。《孟子》里说,嫂子跳到井里去,小叔子能不能救她,还要争论半天。这个铁路对中国(这么有利),从国防到经济,清政府居然就拒绝了,拒绝了很多年,也还是李鸿章利用自己直隶总督的权力,他在唐山修煤矿,要运煤,悄悄地修了20华里的铁路。他是了解中国国情的,欲速则不达,修了这个铁路之后,他知道不能够太快,不能够一下子跑火车,他用骡拉着车皮运煤,拉了一段。有个唐山煤矿的英国工程师,对中国国情不太了解,对中国特别友好,负责修这个,以为你没钱了,买不起蒸汽机。他就把唐山煤矿一个废弃不用的蒸汽机改装改装,拉了那么多车箱,嗡嗡响,一下子震惊了。因为李鸿章是遇到红灯绕道走,他之前往上报告,(那时)对railway没有统一的翻译,有的叫铁路,有的叫新马路,有叫快速路,李鸿章往上打报告,没说我要修铁路。到这个时候,蒸汽机在火车上在铁轨上跑,那么多,中国绝大多说人认为这是一种神气鬼怪,是破坏一切的。马上这个消息就报到朝廷了,朝廷命令必须拆了,李鸿章又采取了隐瞒,他没有拆,把蒸汽机车开下去,又恢复了用骡拉。我们看一个电影,《让子弹飞》里面就有马拉车皮,其实这是近代早有了。结果你想想连这个都不行,还要做什么。什么时候让清政府修铁路,李鸿章一直在努力想尽办法,外国近代以来,都是从海上军舰侵略中国的,远海的一些督抚,都建立了自己的舰队,自己地方出钱,(如)李鸿章北洋舰队,福建水师,南洋水师。中国传统是没有这些的,中国传统的是用木帆船,防海盗、江盗,没有海军,也没有海军司令部,没有这个军种,自然没有这个。当近代的时候,他们建了现代化舰队的时候,左宗棠、李鸿章他们还是为了朝廷考虑,他们知道(要有)现代化的舰队,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海军司令部,叫海军衙门来指挥,不能就他买这个国家船,他买那个国家船,又不统一,没有统一的调度。地方建立现代化舰队,主动要求朝廷,说朝廷应该成立一个海军司令部,朝廷居然坚决拒绝,绝对不能成立,说我们传统只有掌实权的六个部,就是吏、户、礼、兵、刑、工六个部,你用外国的船,本身就没有面子了,你要在我组织机构中,再设立一个官衙门(海军衙门),和外国人一样,这个不行,坚决拒绝。之后1884年的马尾海战,整个福建水师全部被打沉,打沉之后说明,没有海军司令部,没有办法调动北洋舰队、南洋舰队,尤其当时整个战斗的指挥,因为没有海军高级指挥,也没有外国留学的舰长,整个指挥战役的,还是陆军。据说陆军是按照《三国演义》,赤壁之战来打仗的。这个时候左宗棠很厉害,抓住这个机会跟朝廷说,必须建立海军司令部,在这个节骨眼上,清政府才知道,要建立海军衙门,同意成立海军司令部,1885年成立,并且成立了海军。你想这都谈不上政治体制改革,只是说让你成立一个机构,一个新的军种应该有一个海军司令部。清政府觉得这表明对夷人有点接近了,用今天的话说,不一定恰当,就是有一点西化了,怎么办?我要保持我一定的天朝特色,中国特色。它规定了,这个海军衙门,就是司令,当时叫做海军衙门大臣和副司令两个会办,司令和副司令。外国都是海军司令,专职的海军人员,他们不都是专职的吗?我这个规定,我要保持我的特色,必须是兼职的,不能是专职的,还是要保留一点,但是知道这个毕竟比较重要,当时慈禧就是用她最亲近的一个大臣,醇亲王奕譞,当了海军衙门大臣。李鸿章就把他弄到北洋水师去视察,完了觉得很威风,在海面,李鸿章趁机说话了,你看这些船这么大,在海面上游来游去很威风,都要烧煤,我们靠骡拉,根本就供不上,打起仗来,军舰没有煤,就是一堆废铁。这个时候他们才明白,要修铁路,运煤。奕譞这时才说,悄悄地修,我支持你,但你别公开地打报告,我等到适当的时机再给朝廷打报告。

  这时候李鸿章抓紧时间修了塘沽码头,从唐山到那儿,修了一条铁路,到1888年,奕譞才正式打的报告,说修铁路,慈禧经过讨论,1889年才同意修铁路。修个铁路从1872年到1889年经过了17年,修铁路这需要一个政府,有更高瞻远瞩才能够看得到铁路对我有好处。所以我举这几个例子,包括成立海军衙门,明明有好处,但是坚决不能成立,这就说明,他的变革根本谈不上有主动的变化,非要一个舰队被打沉了,才知道我要成立一个海军衙门,用今天的话说是海军司令部。都到这种状况了,等到甲午海战之后,被打败,中国人都反思,为什么被打败。中国从来瞧不起日本,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没有政治体制改革,因为慈禧把海军经费都用来修颐和园。当时有一些读书人,外国像日本,他的强就在于日本实行了君主立宪,明治维新,国会讨论钱,政府怎么花钱。中国的统治者,从来就认为天下是我的,我想怎么花钱,就怎么花钱,但是就证明了,这套制度不行,损失的就是这个民族、国家,包括统治者。所以我举个例子说,传统很深厚,也可以看出社会要进步,实际上是很艰难的。慈禧在那个条件,从哪儿都可以用钱,为什么用海军的钱?她也知道给自己一个名分,实际上她是利用奕譞,各种力量都在利用冠冕堂皇的名目。比如李鸿章,他也是让海军衙门打报告,上奏上,海军要运煤需要修铁路,中国的铁路是海军修的。慈禧也知道,一直想修颐和园过生日,奕譞打报告,我们成立了海军,有海军衙门,没有海军学校,要成立一个海军学校,海军学校要挖湖,挖在哪儿?就在昆明湖。颐和园正式立项是海军学校。这个传统到现在,很深厚,各种官员为了自己利益,立项,搞一种很冠冕堂皇的名目,实际上是为了几个官员的利益或地方政绩,但是人们就觉得要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获得了光绪的支持,康有为、梁启超,这里面就牵扯到光绪和慈禧的权力之争。没有时间细说了,不管怎么样,最后是慈禧用很残酷的手段,镇压了维新派,杀了6个人,后来还有其他人被杀,有人革了官职,还有人就跑了。实际上戊戌维新,是清政府觉得很重要的政治改革的机会,这个机会由于内部的权力之争,不说谁对谁错,没有认识到这个王朝的命运更重要,慈禧把自己的权力看作比王朝的命运更重要。从政府来说失去了一次机会。在这个之前,还有一个不知名的小人物,也想走维新之路,他就是来自南方的孙中山。他到了北京、天津,通过关系,给清政府上了一个怎么样改革,想走改革之路,改革中国的(建议)。他没有功名,又没有什么背景,更加不受重视,完全被否决了,干脆没有起任何作用,所以从那之后决定走上武装反清的路。孙中山也是想走改良没有走成被拒绝了之后,才走上革命的这条路,所以慈禧对康梁,对维新派采取激烈手段,这些都是把自己,本来是自己体制内的,往体制外赶,康梁要维新,一直到最后他们都不希望推翻了清政府,希望由上至下的改革是最好的。

  这样1898年是一个坎儿,清政府没有很好地处理,没有抓住机会,就为以下埋下了一些伏笔,很难跨过去。镇压了戊戌维新,就面临着光绪还是皇帝,慈禧比光绪大很多,慈禧一般来说,要死在光绪前面,光绪在重新掌权之后,恐怕一切都要翻过来,那么慈禧一直想把光绪给废掉,放出风声说他身体不好,(这时)外国在中国的势力已经很强了,外国反对,尤其法国大使馆,说我们派我们的医生到宫里给光绪检查身体,一检查说光绪身体很好,没什么大问题。支持慈禧的官员想把光绪给废掉,这又遇到一些洋务派大臣的反对,海外富商华侨的反对。那些慈禧都不是很在意,最让她不敢废光绪的也是外国人,外国人坚决反对,慈禧觉得不敢得罪外国人,又想废光绪,觉得外国人很讨厌,她就想找一个力量,来制衡外国人。这时那些顽固派大臣跟慈禧说,他们知道如果光绪翻过来了,慈禧去世之后,光绪再即位他们就完了,他们给慈禧介绍了一个很大的力量,说这个力量是很厉害的,能够打败外国人,(这)就是义和团。从清政府来说,义和团它不完也是很难的。早早在华北地区很多,对于这个运动,一个政府是支持还是反对,应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态度,要么镇压,要不然支持,慈禧没有态度,完全听地方官处理。直隶总督袁世凯认为这不好,山西巡抚毓贤认为,他们是大清最好的一种人民,坚决支持。所以慈禧左右摇摆,袁世凯认为要镇压,看了毓贤的奏折认为应坚持。这时候,别人跟她说,这是反洋人的,刀枪不入啊,她就半信半疑,会不会是这样,于是就派了下面的大臣,你去义和团各个坛口看看,是真是假,能打败洋人,刀枪不入。中国社会,下级往往都是按上级的偏好,知道上级想要什么结果,我汇报什么结果,尤其要出去之前,在宫里那几个大臣,你知道要怎么汇报。所以他去了以后,向慈禧汇报说,我看了,又是樊梨花下凡,二郎神附体了,口吐火什么的,是很厉害。慈禧这个时候觉得是真的。尤其义和团又提出口号,“扶清灭洋”,慈禧觉得我更应该利用义和团,决定支持义和团,让义和团进北京天津,官家给他们发粮。义和团到北京,本身就觉得自己正义,满腔怒火,再有最高统治者的支持,这种民意和政府的意愿结合在一起,一进城就更激烈了,提出要杀九毛子,洋学生要杀,在北京搜卖洋药的,大栅栏就给烧了,主要是义和团放火,烧了卖洋药洋纸的商店,都是从农村来的,一家商店烧了,整个一条街就烧了,其中有很多带眼镜的也给杀了,洋学生往外跑,发现铅笔是外国人的,用洋伞的、用洋火的也杀了。对外国人更加那样,更加激烈,碰上德国克林德,他非要出去,他还开枪,双方就冲突,双方尤其是清政府清军,也跟义和团在一起,就把克林德打死了。这时,公使馆,敌人就提出来,八个国家说,你要保护使馆,否则我们联合军队进来保护使馆,慈禧提出来要和八国宣战,很多人说,你一个国家都没有打胜过,连日本一个都打败了,八个国家同时打能打胜吗?这些大臣有三个被斩首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