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颐:晚清历史是改革与革命赛跑的悲剧

辛亥革命网 2011-04-18 00:00 来源:人民日报-文史参考 作者:雷颐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一个王朝的垮台,尤其像清王朝的垮台,我们发现它并不是偶然的,实际上是从近代鸦片战争开始,清王朝对世界的认
 

  雷颐:非常高兴能有这个机会在这儿跟大家互相交流。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一个王朝的垮台,尤其像清王朝的垮台,我们发现它并不是偶然的,实际上是从近代鸦片战争开始,清王朝对世界的认识,一步一步地应对失误,导致了自己的垮台。我们可以举几个事例看,比如说鸦片战争失败,直接在前线的林则徐,就提出来,西方人是船坚炮利,要学习他们造武器。这要是放在现在,每个国家都知道,敌人有武器比我好,就造他的武器,这是最有效的办法。但这在近代中国清政府就不行,因为这是用夷变夏,我们是华夏,那是敌夷。当时林则徐和魏源提出来,要“师夷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那本书就受到了广泛的批评和批判。那本书最明确地提出来,要学习敌人的造枪造炮,最后把它打败。但这个就不行,相反,这本书传到日本,日本最开始还是封闭锁国的时候,通过这本书了解了世界,这本书可以说对日本的明治维新起到了很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日本就是通过明治维新强大了,反过头来侵略中国。所以一开始(清政府)就耽误了很多时间,认识不到。就为了能不能造枪造炮,从林则徐提出来拖延了20多年的时间,等到洋务派曾国藩、左宗棠把这个付诸实践,已经过了20多年。并且他们在造枪造炮的问题上还遇到了很大很大的阻力,统治阶级内部的很多大臣都反对,认为你用外国人的枪炮,我们中华的文化是最先进的,你学他们造枪造炮不是标志我们被夷化了吗?那时的谴责还是很激烈的。我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它是怎么认识的。第一个是电报。到现在每个政府都知道,对自己来说,通讯是最重要的,在近代有帝国主义一次一次侵略,那边有农民起义,对一个政府来说有电报通讯是最重要的。李鸿章在1968年就知道有电报,发现外国人在中国有电报,通过海底电缆。这种东西太快,声势万里,他说我跟外国谈判,我们还靠马、驿站送情报,那边在中俄边界伊犁已经有冲突了,能不能用电报?这居然被否决了,否决的理由是,这种东西是外国的,外国人可以有,中国不能有,中国用了,就等于中国被夷化,这东西是有好处,但是我们不能用,用了对我更有害处,朝廷最后的结论,因为我们讲究以孔孟之道治国,讲究尊重祖宗,我们的祖坟都埋在地下,电流通过惊动祖坟,祖宗不安,这就是不孝,都不孝了,你怎么还能忠?外国人没事儿,他们不信祖宗,他们信基督耶稣。后来,信什么之争在近代以来是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直到12年后,1879年,李鸿章悄悄地弄了几十公里的电报,让清政府官员去试一试,觉得用这个指挥炮台、指挥军队确实很厉害,就同意了。一个电报不需要政府有高瞻远瞩(的眼光),电报就是直接和别人打仗,一直都没有停的战争,电报对通讯多重要,竟然能停12年,你说这个政府能有多大的作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