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累战累败,累败累战”的十次起义的历(4)

辛亥革命网 2011-04-1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江硕朋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孙中山领导的十次起义,不是失败,而是给辛亥革命成功筑下了坚固的基础。这种不朽的业绩,是应该大书而特书的。 ,孙中山“累战累败,累败

  1910年1月29日黄兴抵达香港,主持起事大计。为保证起义的胜利,除倪映典加紧在新军中开展工作外,又命姚雨平(1882-1974)、张碌村策反省会附近之巡防营,朱执信、胡毅生联络番禹、南海、顺德之民军。二十六日倪映典再到香港共同商定于农历元宵节前后发动起义。不料这时广州发生了意外事件:新军与警察互殴,后警察拘押了8名新军士兵。兵士怒不可遏,百余人持械包围了警署,当晚,倪映典赴港向南方支部报告,要求提前发难,经商议决定正月初六举义。但倪离广州后,新军处于群龙无首,被押士兵警察如何蛮横无理,凌辱新军弟兄等情事。党人士兵闻言大愤,自动携械入城,逢警察即打,并捣毁几处警署。粤督袁树勋闻讯,立令新军协统张培爵弹压。当日张率宪兵至二标,集合兵士训话,下令禁士兵外出。已知不放假的一标士兵于初二晨纷纷夺门而出脅击司令部、军械房、讲武堂等处取枪械及子弹,准备立即起义。初三从香港赶回的倪映典发现新军士兵已纷纷做好了战斗准备,群情愤激,难以抑制,于是当机立断,率炮兵第一营首先起义,接着步兵、辎重、工程各营士兵纷起响应,共集合3000人;公推倪映典为总司令。倪与义军对天宣誓:“愿为革命战死”,随即分三路向广州城推进。主力抵达牛王庙时,消防营统领吴宗禹已率所部三营在此扼守,居高临下,发炮轰击,起义军伤亡颇重。这时,巡防营帮带童常标、管带李景濂等人到阵地前,传呼请见。倪与童是安徽同乡,倪以为他们是来约自己磋商反正问题的,遂释然不疑,独自一人入清营。当倪从清营回本阵地时,清军突然开枪,当即被击毙。倪牺牲后,义军失去了领袖,造成很大混乱,但余下的部队仍坚持战斗至深夜,后因“子弹罄竭,无法抵御”,终至溃散。次日清军四出搜剿,义兵被俘百余人。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影响巨大。它证明清朝统治的工具新军,通过革命党人的工作,确可转化为革命的力量,从而大大增强了革命党人和广大群众对革命胜利的信心,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十、辛亥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1911年4月),也称黄花冈起义,主要指挥者黄11月13日,孙中山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集赵声、黄兴、胡汉民、邓泽如等中国同盟会重要骨干会议,拟定周密计划进行广州起义,和清朝政府决战。

  1911年1月,黄兴、赵声、胡汉民在香港成立了“统筹部”,并在当时的香港屯门青山农场策划起义,又派人到广州附近各地,联络新军、防营、会党、民军,以备响应;同时在广州设立38处秘密机关,刺探敌情,转运军火,为起义作准备。定起义时间为4月13日,计划十路大军攻打广州。后因同盟会会员南洋华侨温生才4月8日同天单独行动,枪杀广州将军孚琦,以及吴镜运炸药被捕,原定起义被迫改期。

  1911年4月23日,起义组织者在两广总督署附近的越华街小东营五号设立起义总指挥部,赵声任总指挥(留守香港),黄兴任副总指挥。兵分四路进军:黄兴率一路攻总督衙门;姚雨平率军攻小北门;陈炯明带队攻巡警教练所;胡毅生带队守南大门。

  4月27日(宣统三年三月廿九)下午,黄兴率800名敢死队员攻打两广总督衙门、小北门、巡警教练所和守南大门。12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衙门,决心生擒两广总督张鸣岐。不料张越墙逃遁。由于清朝部队人数众多,起义队伍得不到接应,各路队伍虽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彻夜猛攻,但都因寡不敌众先后失败。黄兴侥幸脱险。由于实际起义以黄兴率部为主,黄兴为实际起义领导人。赵声、胡汉民二十九日率200先锋队员出发,三十日凌晨抵达广州城外,但是大势已去遂返回。

  事后,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多方设法收殓烈士遗骸72具,合葬于城东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1932年,查得此次死难烈士姓名达86人。由于习惯,人们仍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孙中山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文中高度评价了黄花岗之役: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为纪念此次起义,3月29日后来被中华民国政府定为青年节。”

  结束语

  孙中山领导的十次武装起义,有人大肆贬低其功绩反扬言道:“它没有任何明显的成就,留下的几乎全是失败的记录。其中,不乏孤军无援、枪炮破旧、钱粮不济的窘境;不乏策反清军首鼠两端、降而复叛的无奈;不乏乌合之众不听从指挥、一哄而散,撤下来无从安置、群聚孙中山住宅讨伙食的尴尬。而清廷每次均几乎不费大力,即将其镇压了。还有人用“百十人”、 “烂枪”、“泄密”、“兵变”、“骚乱”、“不和”、“各自拉山头为王”、“溃逃”等词语,并提出疑问:“这也叫“革命”?

  笔者不才,但可以肯定地回答:这就是革命,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在这十次起义中,你可听到郑士良连胜清军,陈海波血战黄岗,活捉都司隆启,在镇南关起义军跨越断涧危崖,击败清兵,纷纷向革命军弃甲投降……这些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事绩;就是孙中山领导的“屡战屡败”的起义, 壮烈的反清武装起义。因而无论有多少次失败,都体现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精神,敢为天下先、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勇气,为四万万同胞革命,流血牺牲,艰苦探索、大胆尝试直到辛亥革命成功的可贵品质,真令人仰止,义博云天。

  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其中不少是留学海外、学富五车的青年才俊,在十次武装起义中,前仆后继,一次一次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唤起了武装推翻清朝的国民革命,都应值得大家弘扬的。武昌起义之所以能成功,首先有这十次起义做参照,有这十次起义对清王朝狠狠的打击和使其动摇崩溃,使革命力量的逐渐壮大,使革命氛围的渐次浓郁。回眸反思辛亥革命不仅是中国历史的大转折点,而且是开辟了民族民主革命的新纪元,像列宁所说的那样:“辛亥革命给亚洲带来解放,使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遭到破坏。”如果我们从全世界眼光来看,辛亥革命可算是第三世界革命的伟大先导。也是它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的重要意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