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黄兴的合作(2)
辛亥革命网 2014-10-08 15:47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徐立刚 查看:
(二)
1905年同盟会成立至1911年武昌起义,孙中山与黄兴在同盟会中作为领导人,彼此扬长避短,分工协作,推动革命向前发展。同盟会内部几次出现分歧、纠纷时,黄兴以革命大局为重,维护孙中山作为领袖的地位、威信。
孙中山长期在国外生活,对于西方国家的社会政治学说比较了解,对世界大势、各国政情认识比较清楚,擅长于民主革命理论的研究,善于跟外国政界、财界人士打交道。他与华侨有广泛的联系,易于取得他们的支持。孙中山在同盟会革命活动中侧重于三民主义理论建设,游说欧美朝野寻求政治经济支持,向华侨募集可观的经费,建立同盟会在南洋、北美的海外组织等。
黄兴生于湖南,就读于湖北两湖书院,留学于国内留学生最集中的日本,跟国内与留日学生界均有广泛的联系。同盟会成立后不久,孙中山即离开日本去东南亚各地活动,1907年3月日本政府又禁止孙中山在日本居留,同盟会东京本部工作实际上多由黄兴主持。黄兴相对擅长军事,注意在留日学习军事的学生中发展同盟会员,培养后来在各省起义的骨干力量,同盟会在国内的历次武装起义他几乎无不参与发动和指挥。
孙中山在同盟会成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就以主要精力和时间直接投入两广地区武装起义的筹划和准备工作。黄兴也潜入广西清军中奔波数月,多方联络。1906年秋冬,孙中山与黄兴、章太炎等制定了指导全国武装起义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孙中山提出以两广作为武装起义起点的战略思想,在孙黄初次相会时即为黄兴所接受。由于孙中山为清朝政府和香港当局所注目,不能回国直接从事武装起义的发动,甚至不能在靠近国境的地方过久居留,同盟会发动国内武装起义,往往是孙中山在国外谋划、筹款,供给枪械军饷,而由黄兴负责具体筹备、军事指挥,带头冲锋陷阵。黄花冈起义失败后,黄兴要亲身搞暗杀,孙中山多方动员同志解劝,指出:“黄君一身为同人之所望,亦革命成败之关键也。彼之职务,盖可为更大之事业,则此个人主义事非彼所宜为也。”[6]
1907年初,同盟会开会讨论中华民国国旗式样时,孙中山与黄兴曾产生分歧。孙中山坚持要用兴中会用过的青天白日旗,且在上面增加红色,“改作红蓝白三色以符世界上自由平等博爱之真义”。[7]大概孙中山觉得自己理由够充足了,而黄兴对青天白日旗的否定太伤自己对兴中会先烈的感情,不由地激动起来,将话说绝。见他专断,黄兴也火了,事后冷静下来,主动让步。
1907年、1909年两次倒孙风潮中,作为同盟会第二号人物的黄兴的态度至关重要。如果他不是光明磊落、以革命大局为重,坚决维护孙中山的领导地位,并做说服调解,很可能使孙中山威信扫地、同盟会分裂。
(三)
从武昌起义至南京临时政府解散,孙中山与黄兴仍是内外分工协作,合力担当革命重任。孙中山在黄兴任劳任怨、不图名利地协助下,开创了中华民国这一历史新纪元。
1911年11月12日,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武昌起义成功。他事后说:“时予本可由太平洋潜回,则廿余日可到上海,亲与革命之战,以快生平。乃以此时吾当尽力于革命战争事业者,不在疆场之上,而在樽俎之间,所得效力为更大也。故决意先从外交方面致力,俟此问题解决而回国。”[8]20日,孙中山在纽约针对国内局势提出五条指导性意见,第一是关于武昌革命之进行,由黄兴率领同志前进。孙中山自己绕道于美国、英国、法国,走访政要,希望外国政府对中国革命予以政治经济支持,然而外国政府只保持中立,孙中山的愿望落空。
黄兴于10月28日辗转抵达武汉,临危受命,担任革命军战时总司令,保卫汉口、汉阳,苦战整整一个月。其意义诚如居正所言:“克强之功,不在守汉阳之孤城,而在其大无畏之精神,以未经教练之乌合残卒,含辛茹苦,抵抗冯国璋北洋熟练之雄师,因此稳定起义之武昌,促各省革命党之崛起”。[9]冯自由说:“克强之功,虽在坚守汉阳,而其能坚守汉阳,以促各省革命党之响应,则关系民国兴亡尤巨。其后汉阳虽以势孤失守,然克强固已血战逾月,心力交瘁,则非战之罪也。汉阳既失,克强乃走上海,谋率各省义师大举北伐。各省代表于是拥戴克强以组织元帅府。迄中山先生自欧洲归国,当选临时大总统,克强受任为陆军部总长,而民国中央政府遂以产生。世称孙黄为开国二杰,克强诚当之无愧矣。”[10]
在革命阵营内,黄兴发挥了同盟会在武昌起义后的关键时期的领导作用,为同盟会扩大了影响,团结了一批革命骨干力量,使革命的领导权不致更多地落在立宪派和旧官僚的手中,为革命派在即将成立的临时中央政府里争得了应有的领导地位。12月20日,各省代表会请黄兴尽快从上海来南京组织临时中央政府。黄兴正当筹款就绪,确定24日启程之际,突然接到孙中山来电,知道孙不久即可抵沪,黄兴又临时决定等孙中山来再说。
12月26日,黄兴、陈其美、宋教仁“密商举先生为大总统分途向各代表致意”。晚上的同盟会最高干部会议上,宋教仁力主临时政府采用内阁制,孙中山则力主总统制。27日继续开会,宋教仁“内审国情,外察大势”,再一次强调“责任内阁之适于民国”,不肯稍让。孙中山最后也只得“认可”。会议讨论决定“举孙中山为总统,克强为内阁总理”。但黄兴坚持不受,请宋教仁担任,宋教仁亦不允。[11]黄兴在南京各省代表会议上就政府采用总统制发表意见,得到代表赞同。组建南京临时政府过程中,在政府体制、总统选举、人事安排等方面,黄兴协助孙中山做了大量具体工作。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财政极为困难,孙中山直接处理外交、财政,结果向外国借款皆成泡影。同盟会中有人对孙中山不谅解,黄兴为此做了很多解释、说服工作。
在临时政府里,黄兴是最忙的人,除军事外,议和、筹饷以及处理各方面关系等等,都离不开他的策划。胡汉民说:“时战事未已,中央行政不及于各省,各部亦备员而已;独克强兼总参谋长,军事全权集于一身,虽无内阁之名,实各部之领袖也”。[12]张继说:“总理在临时总统期内,诸事由克强作主,总理毫未改本来面目。群众开会时,总理偶参加,仅坐会场前列,并未特置台上坐位。而诸同志仍呼为‘先生’,甚少呼大总统者,气度使然,并非有人教之也。一般趋炎附势,概称克强为‘克老’。”[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