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主张中央集权 政令可直接传达给每位国民(3)

辛亥革命网 2011-04-07 00:00 来源:历史档案 作者:王玉祥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孙中山主张在中央集权的基础上,使政治结构分化。这里所说“中央集权”是指政府的政令能直接达于每个国民,人民与政府之间能直接建立权

  他认为,“中国退化到现在地位的原因,是由于失了民族的精神”,“如果不想方法来恢复民族主义,中国将来不但要亡国,或者要亡种。所以我们要救中国,便先要想一个完善的方法,来恢复民族主义。”(《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231—232页。中华书局,1986年。)然后才可以“恢复我们民族的地位。”(《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242页。中华书局,1986年。)可见,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实质就是要以恢复民族精神、培养人民对国家和民族的强烈的“归属感和支持心”为基础,来共同建立资产阶级的近代民族国家。也就是说,进行民族革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来用革命的方法,去“治国平天下”,最终把反满、反侵略和建立资产阶级政治国家的三大任务熔铸于“民族主义”的大统一体中,使之成为一种团结全体中国人的强大的凝聚力。

  这对挽救近代以来一直是“一盘散沙”和“积弱”“衰败”的中华民族,把中国政治真正纳入近代化轨道,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孙中山政治近代化思想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第二,孙中山主张在中央集权的基础上,使政治结构分化。这里所说“中央集权”是指政府的政令能直接达于每个国民,人民与政府之间能直接建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政治结构的分化”则是指把各种政治事务详细分工,分别设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来管理。这实际也是近世资本主义各国在政治近代化中的重要的举措。孙中山从晚清和民初的历史与现实中,已经看到地方政权势力膨胀后给社会政治发展带来的问题。封建军阀浓厚的地方主义色彩,使得中央政府只不过是控制了中央的一派势力,并不能代表全国。在乡村,乡绅居于政府与人民之间,使政令不易达于每个国民,中央政府的近代化措施无法推行。因此,孙中山主张中央集权,建立“全能政府”。

  他认为,政府权力是“集中力量来为人民办事”的权威,政府愈有权力,就愈能为人民服务,“一个全权、全能、为民所用的政府”的确是政治中“最好的事。”(《国父全集》第1册,第141页。台北1973年。)《临时约法》和《临时大总统宣言》中有多处反映了孙中山的这一主张,即实现政治上的高度统一,克服各自为政的现象,建立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这对于推进中国政治近代化显然是不可或缺的。为了更有效地行使中央政府的权力,孙中山还提出了“权能分开”和“五权宪法”、“五院制”的主张,特别是关于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院制的确立,是孙中山吸收了中外各种政权,特别是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近代政府的各种长处后而形成的。这种“政治结构的分化”的思想,体现了中国近代政府由传统的无为政府,向孙中山主张的近代化的有为政府的转化。

  第三,孙中山主张政治文化的世俗化,反对传统的政治。所谓“世俗化”是相对于“圣化”或“神化”而言的,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世俗化,即脱离神权政治的过程。“从圣化的社会变迁到一个俗世的社会,这个过程叫做世俗化。在圣化的社会里,社会的结构、行为伦范、甚至为学致知,都以远古时代传袭下来的圣典圣则为张本。中国的社会就属于圣化的社会的类型。世俗化就是要把这种制度思想消除。”(《中国文化的展望》,台北文星书店,1966年。)孙中山在追求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过程中,以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奋斗目标,以资产阶级政治原则为准绳,坚决抨击封建政治文化中的旧伦常、旧规范。他说:“科学也一天发达一天,人类的聪明也一天进步一天,于是生出了一种大觉悟,知道君主总揽大权把国家和人民做他一个人的私产,供他一个人的快乐,人民受苦他总不理会。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