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主张中央集权 政令可直接传达给每位国民(2)
辛亥革命网 2011-04-07 00:00 来源:历史档案 作者:王玉祥 查看:
二十世纪初年,孙中山的政治近代化思想进一步完善。他认为,反动的“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正在迅速地走向死亡”。他坚决主张“要解决这个紧急的问题”,“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他坚信,“我们的任务确实是巨大的,但并不是无法实现的”。(《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54—255页。中华书局,1982年。)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织了中国同盟会,把上述思想进一步发展,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这是他建设一个资产阶级近代化政治国家的理想的高度概括,是他政治近代化理论的日益成熟的标志,也是他对中西文化“因袭”、“规抚”而后有所“创获”,顺应世界近代化潮流在政治上所得的结晶。
同盟会的纲领,后来被孙中山具体解释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他特别强调:“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须臾缓。”(《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88页。中华书局,1982年。)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百折不挠地在各地发动武装起义,以推翻满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资产阶级革命的洪流最后冲垮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孙中山为之奋斗了多年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起来,这是他的政治近代化从思想理论到实践的重大发展和飞跃,也是中国首次实施的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宪政的尝试,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政治近代化思想并没有停滞不前,南京临时政府在《临时约法》中提出的一系列的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纲领和原则,表明孙中山的近代化思想在政治方面的发展更趋成熟、完善。
但是,由于袁世凯的篡权,使得孙中山的政治近代化实践严重受挫,“中华民国”只剩下一块招牌,以民权主义为核心的孙中山的政治近代化理想并没有能够真正实现。在痛苦的思索和艰苦的斗争过程中,孙中山始终不渝地坚持对中国政治近代化问题的探索。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他向西方学习的视线,开始转向苏俄,对苏俄和西方的政治进行比较、分析,各取所长。他的政治近代化思想和理论,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而向前发展了。在反帝反封建的前提下。孙中山进一步完善了他的三民主义,以新的民权主义为核心的政治近代化思想最终成熟和完善起来,成为具有完备理论形态的完整意义上的政治近代化的思想。这一思想和理论,直至孙中山的晚年,始终不变。
二
从孙中山政治近代化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孙中山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实践中,找到了推进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即政治的近代化,并由此而确立了近代化的政治目标,作为从整体上推进中国近代化的先决条件,这是符合近代中国国情的,同时也是符合近代世界各国政治近代化的一般标准的。这可以从孙中山的政治近代化思想的主要特征中看出。
第一,孙中山主张建立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所谓民族国家,“在基本上是以同族之人民互相吸引,建为一国,同时将国境内之语文、律法、风俗予以融合,使成大国之象。”(参见《万国公报》,1905年4月号,第13—16页。)一般认为,民族国家的建立,主要是基于民族主义,孙中山的现代民族国家的思想,也是基于他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有两个重要的特征,其一是人民对于所属国家或民族的强烈的归属感和支持心;其二是人民共同建立和保持其国家和民族特有的制度。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有一个从最初的“排满”到后来的三民主义的新民族主义和“五族共和”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也是随着孙中山的政治近代化思想的不断成熟而成熟的。孙中山强调:“要恢复民族精神”,“善用中国固有的团体,象家族团体和宗教团体,大家联合起来,成一个大国族团体。结成了国族团体,有了四万万人的力量,共同奋斗,无论我们的民族处于什么地位,都可以恢复起来。”(《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242页。中华书局,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