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主张中央集权 政令可直接传达给每位国民(4)
辛亥革命网 2011-04-07 00:00 来源:历史档案 作者:王玉祥 查看:
人民到不能忍受的时候,便一天觉悟一天,知道君主专制是无道,人民应该要反抗,反抗就是革命,……就是人民同皇帝相争。所以推求民权的来源,我们可以用时代来分析。”(《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260页。中华书局,1986年。)孙中山还主张在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原则下,永远“扫除几千年专制之毒”,并提出“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孙中山全集》第7卷,第60页。中华书局,1985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世俗政权,就是对传统神权政治的有力否定,揭开了中国近代政治文化世俗化的序幕,对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的近代化起了有力的推进作用。事实上,辛亥革命以后,在中国再行神权统治、君权神授和自视为天子,就基本上没有市场了。袁世凯的帝制自为、张勋的复辟均短命而亡就是明证。中国政治文化摆脱了神权的影响,走向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的政治文化的世俗化,从而走向近代化,孙中山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功不可没。
第四,孙中山主张人民对国家事务的广泛参与,让人民真正行使民权。广泛的“参与性”是社会政治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点同样是孙中山政治近代化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他强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造成一纯粹民国者,则国民之责也”,“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他认为,只有有了国民的积极、广泛的参与,并能“按部就班,以渐而进,由幼稚而强壮,民权发达,则纯粹之民国”才能“指日可待”。(《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413页。中华书局,1985年。)他指出:“民权何由而发达?则从固结人心,纠合群力开始。而欲固结人心,纠合群力,又非从集会不为功。是集会者,实为民权发达之第一步。”(《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413页。中华书局,1985年。)但是,孙中山也看到中国几千年传统专制政治下,“合群之天性殆失,是以集会之原则、集会之条理、集会之习惯、集会之经验,皆阙然无有。”他认为“一盘散沙之民众,忽而登彼于民国主人之地位,宜乎其手足无措,不知所从,所谓集会则乌合而已,是中国之国民,今日未能行民权之第一步也。”(《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413页。中华书局,1985年。)
过去对孙中山把中国民众看作“一盘散沙”的认识颇多微词,认为这是他“藐视民众”,并认为这正是“资产阶级的弱点”和“偏见”。其实并不尽然。孙中山的认识是建立在对民国诞生后几年的历史教训的总结上的。关键是要看他的下一步认识和做法。他指出:“国之本何在乎?古语曰,民为邦本,故建设必自人民始。”(《总理全集》第2集,第165页。)即设法让“一盘散沙”的民众积极地参与国家事务,真正地行使民权。孙中山提出:“国犹人也,人之初生,不能一百而举步,而国之初造,岂能一时而突飞?孩提之举步也,必有保姆教之,今国民之学步亦当如此。”因此,他表示,要依照其政治近代化的理想和原则,去“教国民行民权。”(《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413页。中华书局,1985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民权初步(社会建设)》中,对民权的具体实施做了非常详细的规定,几近于繁琐,度其目的,恐怕主要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能够真正地广泛地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更好地“教国民行民权”。
第五,孙中山强烈主张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贯彻法治精神。这是他的政治近代化思想中又一个重要的方面。中国传统的封建专制统治,实际上是人治,完全缺乏近代意义上的法制观念。孙中山在探索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历程中,向来主张在政治思想和政治操作中引进西方资产阶级的法治原则,“以法治国”,认为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有了治人,还要有治法。”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后,对这一原则处处加以贯彻,并注意在实践中,对这一思想加以完善。如临时政府由立法机关——参议院、行政机关、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组成,大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并受其监督。临时政府的重要法律法规,由法制局制订,呈交临时大总统,临时大总统再交参议院议决后签署公布。等等。虽然没有超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结构模式和操作模式,但比起中国传统的封建专制主义的以权代法、草菅人命的“人治”,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这是中国社会政治走向近代化的重要保障和不可缺少的环节。孙中山主持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一具体、完备、系统的根本大法的产生,确立了近代中国民主共和制度和政权的组织形式,规定了国民依法应有的地位、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其目标不仅是要保卫革命的成果,更主要的是要保障中国在民主共和政治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孙中山后来的“护法”斗争,实质就在于此。约法一经破坏,“则数十年革命事业的成绩,固全被推翻,而将来国家根本之宪法,亦无从制定。”(《国父全集》第3册,第547页。台北,1977年。)
综上所述,孙中山的政治近代化思想,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历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其自身的近代化思想理论中也占有突出的地位,这是顺应了世界历史大势和中国历史发展潮流的,应该完整地、准确地加以把握并充分给予肯定。孙中山的政治近代化的思想,全面而系统,比他的前人甚至同时代的人,为时代提供了更多、更新的东西。当然,孙中山的政治近代化思想并没有完结中国人民对中国政治近代化的探索,而且,随着这种探索的不断加深,引发了人们对近代化问题的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也正是孙中山政治近代化思想的积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