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后梁启超的政治主张与思想探述
辛亥革命网 2011-03-22 00:00 来源:《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作者:骆顺森 查看: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创办报刊,主编杂志,鼓吹革命,推动立宪运动,提倡革命破坏主义,反对暴力革命和土地国有化,主张用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来代替清王朝的封建专制制度。他勤于写作,一代文风,影响深远,又是一位卓越的宣传鼓动家。本文着重研究梁启超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治主张与思想动态,力求实事求是地作出客观评价。
戊戍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由改良主义走上了反满、同情革命,鼓吹革命破坏主义道路,具有激进的民主主义政治倾向。为此,他以极大的精力和热情相继创办和主编了《清议报》、《新民丛报》、《国风报》、《时报》和《政论》等刊物,在当时颇负盛名,影响甚大。其政治主张、思想言论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猛烈攻击西太后和清王朝的腐败。他认为,西太后的清政府,是“枯木不能生华,雄鸡不能育卯”,其“以顽固为体,以虚不用,若欲与之联结以保大局,是犹被文绣于粪壤,蒸沙而欲其成饭也。”即使能“兴举一二事,而本原不变,积弊不改”则“多兴一事,多增一蠹,终归于糜烂也。”在《富国强兵》一文里,他指出:“中国之地不贫而国贫,中国之民不弱而兵弱,是世界一怪现象也,然则其贫之弱之者,必有一魔鬼所在不祓除之。”这个魔鬼不是别人,乃是西太后及新控制的清政府。他猛烈抨击“西后政府为我中国人之公共仇敌”,指斥西太后“括全国之膏血以修国防,而其实乃消磨于园林土木之用。”他揭露西太后宁可“开门揖盗,引虎自卫”也不许变法图强。终至招来八国联军的侵略,国家民族遭受空前的凌辱。他揭露了清政府刮民财以练兵,立心却不在御外侮,而专以“防家贼”:“盖‘防家贼’三字,实为满州全部之心事,彼一切新策,皆从此三字演出也。故则毅常语人云:我家之产业,宁可以赠之朋友,而必不界诸家奴。朋友谓俄国,家奴谓汉人也。”展现了这一时期他的反满、反帝的情绪及其政治思想状态。
其次,痛恨专制而提倡民权。他在《中国积弱溯源论》一文里,深刻揭露历代专制君主唯以摧残人民为事。而人民的愚昧、怯懦、缺乏公德等,其根源出于民贼之专制。乃“数千年民贼既以国家为彼一姓之私产,于是凡百经营,凡百措置,皆为保护己之私产而设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民贼“夺得其公产以为己物者也,故其所最患者,在原主人一旦起而复还之。原主人者谁?即国民是也。国民如何然后能复还其公产?必有气焉而后可,必有智焉而后可,必有力焉而后可。但使能挫其气,窒其智,消其力,散其群,制其动,则原主人永远不能复起。”在这里,他猛烈抨击西太后“视中国四百兆之黎庶如草芥,中国之一线生机苍夷斩伐而靡有孑遗者”的专制独裁。
拯救中国的出路在哪里?梁启超明确指出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制度。他认为“君主立宪者,政体之最良者也,地球各国既行之而有效,而按之中国历古之风俗与今日之时势,又采之而无弊者也。邶君主立宪制度即以立宪制的政府代替专制主义的政府,目的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其程序是:首先宣诏确定君主立宪国体;然后派重臣游历欧美日本考察;归国后开立法局起草宪法;翻译各国宪法及有关著作颁行天下,令士民成知;公布宪草令全国讨论,损益之后决为定本。以二十年为期,求宪政之实行。然后在全国设议院,开发实业,免除厘金,改革审判制度等一系列政策。梁启超这一规划为后来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提供了最初的蓝本,反映了自上而下的和平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