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后梁启超的政治主张与思想探述(3)

辛亥革命网 2011-03-22 00:00 来源:《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作者:骆顺森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前后梁启超的政治主张与思想探述骆顺森梁启超是近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创办报刊,主编杂志,鼓吹革命,推动立宪运动,

  他反对土地国有化,其核心是为了保护私有制,要使资本主义在中国得到自由发展。对以均贫富为目的民生主义,对限制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革命论,持坚决反对态度。他自觉不自觉地把资产阶级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为了发展资本主义,不妨在一段时间内“稍牺牲他部分人之利益”。

  梁启超对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曾寄于一定希望,但清政府使他大失所望。他的思想上起了重大变化,不再强调国民程度不足,也不提开明专制,而积极投入要求速开国会为中心目标的群众性立宪运动,成为这一运动思想理论的指导者。他指出,君主立宪政体与君主专制政体的根本区别在君主是否负责任。立宪政体以君主不负政治上之责任为一大原则,其所以区别于专制政体者,惟在此点,立宪政体非他,君权有限而已。君主不负责任,应有政府大臣负责,但必须有国会监督。在《政治与人民》一文中,他说,政治的根本宗旨在谋国家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而操政治之权者在政府。但政府官吏也都是常人,不能免一般人共有的弱点,即趋下易而上进难。如果没有监督机关,国家政治势必每况愈下,这个监督机关就是国会。由于国会监督,则政府不敢为恶,政治便得以改良。“国会者,良政治之源泉也。凡无国会之国,其政治决无术以进于良;凡有国会之国,其政治亦决无术以堕于不良。何以故?然则人民而欲求得良政治也,亦日求国会焉而已。”他把国会想得过于理想,表现了中国资产阶级政治上的幼稚和天真,一遇政治风波,很快败下阵来。

  关于国会的组织,主张由两院(称左、右院)组成,采取普遍选举制,原则上反对等级选举。主张赋予国会以最充分的权力,能参与立法,首先是参与修改宪法。在普通立法方面,特别强调不应保留君主的独立命令权。他认为国会权力为:①参与修改宪法之权;②提出法律,议决法律之权;③议决预算,审查决算之权;④事后承诺之权;⑤质问政府之权;⑥上奏弹劾之权。他一再强调,“此种权限苟缺其一,即不成为国会”。应特别重视国会的监督行政权,集中全力敦促早日召开国会。为了争取尽速召开国会,他费尽心机,发挥能言善辩的特长,献文说词,既有劝告,也有谴责。《为国会期限问题散告国人》中,他对摄政王、政府大臣、各省督抚、名流君子、一般国民、农民、资本家、留学生、资政院议员,分别晓以利害,指望消除阻力,冀予同情,合力敦促,速开国会。虽国会未能召开,但国会请愿运动作为一次思想启蒙的民主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这一主张,客观上起到了民主教育的作用。   

  综观梁启超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可以看出,他强烈要求发展资本主,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要求的。他主张用君主立宪制代替君主专制制度,虽然缺乏实现这种可能性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但毕竟是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一种尝试,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他害怕暴力革命,主张君主立宪,又是同他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密切联系着。他认为,只有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如实行暴力革命,可能导致长期内乱,发展资本主义的目的就无法实现。他不愿正视,恰恰正是满清政府的腐朽和反动,造成了暴力革命是不可避免的。他是一位杰出的宣传鼓动家,在清末的政治宣传活动中,始终同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互相联系着。革命党人同他的争论和斗争,始终是资产阶级内部两个派别之间的争论和斗争,并不是革命党和反动派之间的争论和斗争。他是一位近现代史上有过重大影响同时又是受批评最多的人物。对于他,我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站在历史的角度上作出正确的,合乎实际的分析和评价。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