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和阳夏战役述评(2)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军事历史》 作者:陈光远 查看:
(四)建立新政权。10月11日的武昌城,清朝官员逃走了,原定起义的高层领导人此前或死或伤或逃,全国革命领袖孙中山、黄兴和革命知名人士吴禄贞等人远在他乡,起义者一时形成群龙无首的局面。起义骨干认为,仅武昌起义还不够,必须马上通电全国,呼吁响应;速出安民告示;要找一个德高望重、为全国所知的人出来主事,才能号令天下。于是,11日下午和12日,起义骨干在湖北咨议局开会,将躲在参谋家中的黎元洪和湖北立宪派几位知名绅士以及议员请到会场。吴兆麟提议由黎元洪担任湖北军政府都督,受到与会者的赞同,但黎元洪料想清军会大举进剿,革命不会成功,因此推托不肯就任黎观察沉默二天后转变态度,同意就职)。会议决定,军政府下设军令部、军务部、参谋部、民政部4个部,10月25日改组为9个部),将起义后编成的部队称为国民军,简称民军。10月17日,以黎元洪为首的湖北军政府在武昌阅马场举行了祭天大典和阅兵仪式。
汉口、汉阳和省内各地光复。10月11、12日,驻扎在汉口、汉阳的清军士兵分别起义,两地也都光复了。此后形成以武汉为中心,四方辐射、处处举旗的局面。从13日到18日,湖北境内的京山、天门、汉川、黄州、蕲春、宜昌、襄阳等地先后由革命党人宣布光复,拥戴湖北军政府。这样,武汉三镇连成一体,武汉的两翼、鄂境内的长江上下游也基本有了保障。
阳夏战役
武昌义旗举,清廷为之大震,他们认为武昌为长江锁钥,居天下上游,若不厚集兵力迅平匪乱,大局岌岌可危。”于是,紧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出了一道又一道谕令,企图一举消灭武昌起义军,恢复湖北政权,稳住全国形势。10月12日,清廷下令,调北洋军两镇,以陆军大臣荫昌为统帅,陆路由京汉铁路经河南省南下,水路由秦皇岛经上海入长江,“赴鄂剿办”;令海军兵轮和长江水师均由最高长官率领即日赴援;将瑞徵、张彪革职,命他们收复省城,带罪图功;14日又令袁世凯为湖广总督”(袁借机要权,暂未赴任)。瑞徵还电请湖北邻近各省派军来援,很快对武汉形成了水陆夹击的态势。
战前双方军事力量对比,清军方面:北洋军两镇加强4个混成协,编成两个军,在海军舰船和长江水师的协助下,加上湖北清军残部和邻省援鄂部队,共5万多人;主力陆军是清朝的直属精锐部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但士气不高;其最高指挥官是荫昌、袁世凯和清军悍将冯国璋、段祺瑞。民军方面:总兵力3万多人,其中招募才几天的新兵2万多人,装备较差,训练不足,但士气较高;其最高指挥官,开始时是起义骨干、原清军士兵和排长,接着是原清军的中级军官,中后期是知名人士黄兴。
对于民军来说,只有粉碎或顶住清军进剿,才能保住起义成果,促进全国革命;如果在军事上打不赢,就会前功尽弃,人头落地,重蹈此前各省起义失败的覆辙。因此,从10月中旬到12月初,武汉军民齐心协力迎击清军,进行了殊死博斗,终于顶住了清军进剿,保住了新生政权。武汉保卫战史称阳(汉阳)夏(夏口即汉口)之战,是辛亥革命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战况最为激烈的一次战役,从时间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初战刘家庙。清政府派出讨伐军的前锋一标相当于团),在武昌起义后一个星期开到武汉以北地区,与河南省援军和张彪残部会合,共约3500多人;其海军舰船在武汉长江江心下碇待命。10月17日,民军派出步兵一标、炮兵一队,会同汉口部分民军共1000多人,开赴汉口以北江岸地区的刘家庙火车站附近迎战。此处为南下清军必经之地,也是民军保卫武汉的前哨阵地,当时刘家庙由张彪残部占领。18日民军组织从芷面进攻刘家庙。清军以阵地附近树林为掩护,布横线阵,战斗队形疏散,民军的炮火难以奏效,战斗十分激烈,上午民军曾一度失利,退到大智门一带,阵脚渐乱,革命党人的战场宣传鼓动稳住了队伍。下午民军援军赶到,士气大振。下午4时,一辆满载清军士兵的火车向刘家庙开来,潜伏在铁路两侧的民军士兵和众多铁路工人联手,突然将火车前方路轨拆离,同时民军火炮猛袭敌车,当火车加速前进躲避炮火时,突然轰的一声巨响,火车脱轨倾覆了,车上清军纷纷弁车丢械,狼狈逃命。民军奋勇追击,附近群众也白发奔赴驱敌,一时枪声杀声响成一片,清军狼奔豕突,被打死400余人。19日民军增至5000余人,一鼓作气攻占刘家庙车站,接着经过三次攻击,从一道桥杀到三道桥,并进到滠口以南,还缴获了一批粮食弹药及其他军用物资。在长江上的清军战舰开炮助战,民军以炮火还击,击中一舰,各舰东撤30里。民军刘家庙大捷,武汉三镇遍悬旗帜、张灯结彩、燃鞭放炮以示祝贺,同时捷电遍达全国,促进了各省的起义行动。10月22日,湖南、陕西两省起义成功,脱离清廷独立,其余省份也加快了革命进程。